扎根农村 奉献余生——《乡土的逃离和回归》读后感
来源: 阅读:
扎根农村 奉献余生
——《乡土的逃离和回归》读后感
乡村教育需要哪种真正能够理解乡村、理解乡村少年境遇、扎根乡村社会,又有远见、心智活泼的教师。
——题记
今天捧读刘铁芳教授《乡土的逃离和回归》,书中作者就对自己曾经的乡村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分析了自己作为乡村少年置身乡土的内在成长结构,认为正是由于受到了乡土的爱与情感的润泽、乡村自然与人文的亲近,自己的生命之根才得到了滋养,灵魂得以浇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又能为乡村教育的建设,人文的回归做些什么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了思考。
重建乡土文化,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
可以说,乡村生活是乡村文化的资源,乡村文化是乡村教育的资源,乡村教育是城市教育的资源。探寻乡村学校教育的灵魂,重建乡村教育的荣光,应重建乡土文化,培育文化土壤,振兴乡村教育,让乡村教育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这需要重塑乡土文化价值地位,开发与乡村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乡土课程,对学生加以乡土情感的培育,促进学校融入乡村环境。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采取诸多积极的措施:一是保留乡土文化的传承载体,即保留村庄的风格风貌和乡村风格的多姿多彩,留住美丽乡愁;二是重塑农民“以乡土为本”的价值观,让农民回归“淳朴,忠厚,自然,诚实,善良”的乡土本质;三是树立乡村儿童勤学苦读价值观,让朗朗读书声响彻在乡村学堂里,并加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生活以及乡土文化的联系,增进师生的对乡土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乡村孩子成为乡村的未来。
扎根农村,奉献余生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提升乡村教师文化涵养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乡村教师是传播乡土文化和提升乡村教育的关键。为此,一是要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支教,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二是鼓励乡村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地域性的乡土文化,支持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改革与传承,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三是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引导教师多和学生、家长、乡民的沟通交往,让他们在了解农村文化、农村生活中爱上农村、扎根农村。
作为新时代的农村教师,要带着一颗滚烫的心,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初心扎根乡村。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要面向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未来,成就孩子的梦想。帮助孩子成就梦想呢,唤醒孩子的灵魂,扎根在本土教育的一线是农村教师毋庸置疑的使命。农村教师要利用农村具有接近生命底色的守成性,利用农民宽厚、朴素、坚韧的情感,唤醒农村孩子自我向上的内在动力;农村教师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配合开发本土课程,遵循每个人不同点与不同人的成长规律,因材施策,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上的渴求,树立孩子成为优秀的意识与信心;农村教师要引领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理解乡土中国的同时,也能获得乡土精神的滋养。
师范毕业后在乡村教书十余载,我理解农村,理解乡村少年境遇;我热爱农村,立志要扎根农村,坚守初心教书育人,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余生。我要不断阅读培训提升自身能力,结合家乡的特点开发本土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少年的课程体系,筹资建设乡村图书馆,引导孩子发现并感受乡村美好、珍视个人乡村生活与成长经历、从心底喜爱家乡。( 桑芊)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