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民造福”的组工干部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今年6月,年仅43岁的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同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他常常告诫下属:“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权力要用到老百姓身上!”,朱治国始终把基层需求放在首位,把群众要求记在心间。笔者认为,学习朱治国鞠躬尽瘁、恪尽职守的“匠人”精神,首先需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做到一心为民。
坚定理想信念,让为民造福入脑入心。“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朱治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观念,他用不分昼夜地工作、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爱。理想信念是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是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是抵御诱惑的保护伞。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工作中心系人民,始终把为民造福放在首位。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必须做到贯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初心;加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做到专心学、细心学、用心学、精心学,从中汲取充足的养分,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组织工作实践,锻造为民造福的筋骨。要牢固树立为民造福意识,在组织工作中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冲锋在前”的奋斗姿态,振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以实干来为民服务,让为民造福贯穿工作的始终。
锤炼过硬本领,让为民造福行之有效。在牵头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中,朱治国周到细致,“干事有章有法”,牵头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指导意见》,2021年底,青海省行政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60.9%。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是每一名组工干部要有的思想觉悟。要锤炼“善学”本领。要善于学习理论知识,紧跟时代步伐,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树立底线思维,提供充足的为民造福理论支持;要加强组工业务能力的学习,结合党的百年为民服务经验,同时积极地向单位的领导同事学习,向服务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学习,提升为民造福的能力和技巧。要锤炼“善谋”本领。要提升全面思考的能力,在工作中考虑周全,在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在组工工作中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把握工作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工作难题的破解提供有效方法,提供为民造福新思路。要锤炼“善做”本领。要将斗争精神贯穿工作始终,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在斗争中提升工作能力。在组织工作中,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论事情大小、轻重缓急,都要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坚持“细致、精致、极致”的服务标准,高度负责,履行好组织部门的工作职责,全力为民造福。
深入人民群众,让为民造福落到实处。参加工作20多年,朱治国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从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到荒凉的青南高原,从壮阔的大湖之滨到富饶的河湟谷地,朱治国以勤勉浇灌信念,用担当书写忠诚,为民造福不是一个抽象空泛的概念,最终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上,体现在老百姓在国家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为民造福,需了解群众需求。落实为民造福,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到群众中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了解群众的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民造福,需倾听群众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充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民造福,需重视群众反馈。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组织部门应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抓住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提升工作效果,确保组织工作做到群众心坎,落到实处,切切实实为民造福。
何新爽
责编: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