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这一年(我奋斗我幸福)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从白马山远眺胆扎社区
作者参加巡边护边
两代界务员的精神传承
驻守在白马山垭口的强边固防突击队冒雪巡边
边境一线人员在雪中守边
保山日报社到老桥头挂钩点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本报记者 胡瑞
●这是热血沸腾扎实苦干的一年,这是勇毅前行收获满满的一年。从保山日报社的驻村队员到强边固防突击队员,我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见证乡村巨变,在强边固防的边境巡逻中感知祖国的强大和使命担当,在与边疆人民的真情守望中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感恩他们对守边、戍边、强边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积极贡献。
岁末之际,几个朋友围炉夜话,回想这一年来的收获与感动,感慨这一年来的艰辛和欢乐。于我而言,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2021年7月16日,腾冲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发布《关于选派强边固防突击队的通知》,紧急从69个腾冲市直部门选派71名党员干部,整合保山、腾冲两级选派在腾冲市内的59名驻村工作队员,组成3支共130人的“强边固防党员突击队”,奔赴腾冲3个边境乡镇的6个抵边行政村、71个自然村、95个村民小组,进一步充实边境一线强边固防力量。
作为保山市选派到腾冲市的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我有幸被抽调到猴桥镇胆扎社区开展强边固防工作。于是,在2021年7月20日至2022年8月15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身处边关,助力并见证了在不同岗位上的边疆人民为守边、戍边、强边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积极贡献。
深爱的土地
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一个边境线上的村庄,也是一个汉族、傈僳族、回族等多民族混居的抵边村庄。这里是云岭楷模、扶贫英雄郭彩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他深爱的故土乡音和扎根边境守边、护边、固边的勤劳、善良、勇敢的人民。
当地群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号界碑就在我们胆扎社区,现在我们胆扎人心里又有了一块碑,这块丰碑就是郭彩廷老师。”
“有事情,找彩廷。”这是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把群众的大小事情记在心上,傈僳族群众亲切地称他为“阿依帕”,也就是“好大哥”“好兄弟”。
2021年,为了全力打好疫情“外防输入 内防扩散”阻击战,一群特殊的“战士”投身抗疫一线:他们是强边固防队员、驻村工作队员、社区医生、社区民警、民兵、社区工作者、村民……他们是逆行者,他们也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普通人。无论酷暑严寒,他们风雨兼程,努力把疫情守在边境外,不辞辛劳守护家园。
1996年出生的蔡容华是白马山联防所里年纪最小的,不管是烈日下汗流浃背,还是雨后浑身湿透,他都乐呵呵地往前冲。当手被蚊虫叮咬后,他就和大家说:“快看,这是花苍蝇送给我的‘礼物’!”看到这个小伙的乐观与坚强,大家再苦再累也在笑声中瞬间满血复活!
社区旧街小组蔡新丽的故事最令我感动,她和姐姐一起守卡,丈夫和大儿子在青草岭卡点守卡,小儿子也参军入伍去了,老母亲在家操持家务。
像这样全家人出动的情况在社区多着呢,形象的说法就是“男人在外守边关,女人在家守家园!”
“请党放心,守边有我!”面对着随时有可能冒着风险偷越国境的不法分子,为守护好身后父母妻儿的安危,孙家坝小组的退伍军人王根庄铿锵有力地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会站好岗,听党指挥,时刻准备着为家国付出一切,为了家园安全义无反顾!”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管是社区群众还是强边固防突击队员,他们严守纪律,不畏艰难,日夜坚守,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坚决把疫情挡在国门外,守护好美丽的家园。
抵边村民的赤子之心
边境线上,变化的是日月交替和岁月流逝,不变的是疫情防控工作者“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赤胆忠心和无悔坚守!
胆扎社区国境线长42.8公里,有白马山、二台山、长地方3个边境通道和石城垭口、白马山2个联防所,是个典型的边境村。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建立了49个“十户联防”网格小组,及时收集信息,保障上传下达;选派傈僳、汉族同胞组成日常巡边护边队,各民族团结一心共抗疫情。
从胆扎社区到白马山垭口有24公里,蜿蜒的山路,驱车也要一个多小时,白马山垭口海拔3000多米,午后2点室外温度只有7度,晚上最低气温有时能到零下8度以下。从2021年7月开始,胆扎社区的蔡文茂、蔡容华、窦文强、杨宏等人就一直驻守在这里。一年多时间里,虽然他们的住所从几根木棍搭起来的窝棚变成了现在的联防所,但依然要面对取冰化水,冒雪巡边护边等艰苦的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从没抱怨过。
2022年年初,大雪阻断了通往白马山垭口的道路,运送物资的车辆无法直达。2月5日,在猴桥镇党委政府和胆扎社区“两委”带领下,社区党员主动报名前往运送物资,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大家用双脚踏出了一条通向抵边防控卡点的路。所有人的脚都被雪水浸湿,但却没有人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大家都知道,雪山上还有一群更艰苦的戍边人。
今年38岁的窦文强,来自胆扎社区旧街小组,是3个孩子的父亲。“作为边民,不管守边有多艰苦,我们都没有后退可言。用毕生的激情来守护我们的家园,这也是我的责任和担当。”身材精瘦皮肤黝黑的窦文强说。
“胆扎社区全员上阵,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我们一定守护好边境,守护好自己的家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胆扎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根助坚定地说。
边境线上的界碑守护人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国界也许只是地图上的标识,但对于外事界务员来说,却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日常。
傈僳族群众的祖上就肩负着守边的重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划定国界之后,边疆各族儿女守边护边的时代意义更加凸显。腾冲市胆扎村傈僳族村民蔡新装可谓新时期守边人的典范。
蔡新装家住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他巡护的“1号界碑”立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边境线上。
边境地区地形险要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很多界桩远离村寨,巡护困难。每次巡边,蔡新装和同伴都要走上很长的山路,反复查勘边界线,做好界碑的日常维护等工作。天气不好的时候,巡边的过程就会更艰难。“雨季,上界查勘时,经常会出现塌方、泥石流、河水暴涨等情况,但每次我们都会想办法克服,齐心协力完成巡边任务。”蔡新装说。在蔡新装看来,每月一次的上界巡边任务不算繁重,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一边巡边一边唱傈僳族山歌。
蔡新装的巡界范围从一号界桩到北二号界桩,直线距离9公里左右,需要绕着山坡走10多公里山路。采访当天,蔡新装和同伴带着我们步行向“1号界碑”进发。山脚下,新开辟的泥路塌方不断,一些路中间立着卡车一样大的石头。蔡新装要挥舞砍刀辟出空间,才能让我们通过密不透风的竹林;脚踩过的泥窝窝外就是沟壑,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溪流暴涨,只能涉水而过;饿了,就把糕点拿出来吃,渴了,就俯身喝山泉,累了,就席地而坐,听他们讲巡边的趣事。
经过6个多小时手脚并用的跋涉,我们终于攀上了尖高山山顶。
“共和国1号碑”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忍不住用手轻轻抚摸着界碑。这是祖国神圣领土的象征,激发着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我第一次见到界碑时,也特别激动,看到‘中国’二字,特别自豪!”说话间,蔡新装上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碑身,擦拭着界碑上的字符,在擦拭“中国”二字时特别用心。然后仔细查看界碑周围的情况,用砍刀修剪周围的草木,并用手机拍下界碑的照片。
“来得多了,对界碑有了感情,就像老朋友一样。”蔡新装坦言,尽管担任界务员补贴不多,也很艰苦,但家人都很支持,他和队友对界碑都有很深的感情,说守护界碑是他们一生都要做的事情。因为村里的傈僳族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边境地区,家家户户都以守边为荣。他也曾多次带儿子上山巡界,给孩子讲界碑的故事,讲界务员的故事。
2020年,蔡新装先后荣获腾冲市“优秀界务员”“云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传承着老一辈界务员的嘱托和期盼,蔡新装等新一代界务员正在续写他们与界碑的故事。
作为一名“强边固防党员突击队”队员,来的时候我抱着“疫情不退、我们不撤”的决心,与队员们一起牢筑边境的“铜墙铁壁”;离开的时候,我会遵守党旗下的庄严承诺,初心不改,无怨无悔。往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像郭彩廷一样,以坚定执着的信念,传递榜样的力量。
致敬,我可亲可爱可敬的守边、戍边人!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