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保山碑林看保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从太保山碑林看保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沙必璐
第二章 碑林中的古籍
明代胡氏几代人统治保山,较有政绩。另还有张氏父子、杨升庵、王宏祚等。其中张氏父子留下的痕迹较多。杨升庵的多见于史籍,王宏祚的在梨花坞。大量南征军从南京柳树湾集结出发入滇,他们大都是以南征、谪戍、充军的方式进入云南的。当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将江南、华北等地遵纪守法的富豪迁到了南京,利用他们的经济实力将京城的经济推上高峰。而大量的富甲入京,势必要把当地老百姓,或是不法的商户,贫穷的农民从南京迁出去,充军到云南甚至更远的边境。金齿自入中华版图,太祖高皇帝首命都指挥使胡渊守护,历四十载,而后渊之子孙琛等复来继守之。
前几年保山文物部门又对武侯祠的前殿进行了维修,将明代保山文豪张侍郎的小儿子张合撰写并刻石的“神签碑纪”镶嵌在前殿左侧的墙壁上。因字刻得较小,不易拓片,又因镶得太高,不易阅读,有的字迹还模糊,故只能看了个大概。主要说的是他抽的签条的内容,以及他们张氏家族的有关情况,真正涉及太保山武侯祠的内容没什么。其实保山武侯祠最早是建在保山汉庄诸葛营的。据碑刻《诸葛忠武侯祠记》:碑刻立于明宣德六年辛亥(公元1436年)立于诸葛营武侯祠内,今已无存。碑文记载诸葛亮率军征南安边落籍永昌汉军遗民建祠纪念诸葛亮的情况,以及明金齿军民指挥使司都指挥使胡渊之子胡琛为都指挥时,倡率绅庶重修该祠,以相新之,并立碑为记等情况。该祠于清咸丰辛酉兵燹被焚毁,后未重修。碑文载于《永昌府志》《永昌府文征》等史籍中。碑文内容为:建兴三年,武侯恭承后主之命,亲奖三军,秉旌仗钺,五月渡泸,乃深入不毛以致讨。及与获遇,即七纵而七擒之,民称为神,遂不复叛。于是移师南向,直抵永昌。
诸葛忠武侯祠记:昔在刘汉季世,曹操窃神器都许,号其国曰“魏”。孙权据江东,号其国曰“吴”。二国并立,以相雄长。方是时,诸葛孔明公躬耕南阳,不求闻达,而隐括以怀汉室之忧。独先生以帝室之胄,伸孤愤志,以图恢复。区区戎马,虽有关、张虎臣之为助,而伊、周、太公之辅未有也。访于徐庶,始闻卧龙之名,躬谒茅庐而致勤于三顾。武侯仗义效节,起而佐之,以弘济于艰难,而成先主之业。王帝于蜀,非安于蜀也,犹子房之劝高祖王蜀计也。蜀之西南,蛮夷杂处。夷酋孟获独雄诸夷,诱其丑类,叛服不常。建兴三年,武侯恭承后主之命,亲奖三军,秉旄仗钺,五月渡泸,乃深入不毛以致讨。及与获遇,即七纵而七擒之,民称为神,遂不复叛。于是移师南向,直抵永昌。
永昌,即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也。司城南八里西山之下,侯尝屯兵其间,以怀以柔。迨其师还,民相谓曰:“若等诸葛公遗民也。”相率安营屯兵,以生以长,遂名之曰“诸葛营”。复于营中构诸葛祠,岁之水旱疾疫必相致祷,祷则必应。自祠之作,迄今千百余岁,不知其几兴废矣。金齿自入版图,太祖高皇帝首命都指挥使渊以守,历四十载,而渊之子琛复来继守之。琛初至司,首谒祠下,以供祀事。顾谓:庙宇卑狭,神像默昧,栋倾梁摧,级夷藩拔,不足以竭虔安灵宜,神之不降佑于民也。乃属好事者各输己资,以相新之于宣德庚戌之冬,成于次年辛亥之秋。翼翼岩岩,咸中规度。既落成,祈民日至,祥庆屡下,果谷丰熟,民乐以熙。使胡琛以书来曰:“诸葛公在天,犹拳拳有眷于永昌之民也。”求为文,以刻诸石。
初谓武侯功德之在蜀汉,史纪不泯,惟其居常自拟管、乐。于戏!侯岂管、乐之流,实伊、周之匹俦也已!夫管仲伯齐而不知礼!乐毅强燕而不克终。较侯辅义怀仁,起佐先主,拥称蜀汉,以起雄图,善美当时,高仰后代,古今一辞,为王佐之才而不可加,非伊、周其谁与俦耶!
夫西南之夷,至犷且悍也。以不可革之心,而犹思立祠而祀之。况后之人物衣冠、享厚禄、服仁义者,不可不三思即其旧以新之耶。然武侯之神在天,犹水之行地中,无往不在,则金齿之人何幸,而致胡侯作新斯庙,而得有兴其诚祷,获其荫庥者乎?噫!后之来者览斯石,诵斯文,知其作庙之心,尚亦有以敬承之焉(太常博士孔初撰文)。
碑林中的古籍还有大明故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胡公神道碑铭;明代皇帝颁发的部分敕谕:1、《重建永昌府敕谕碑》。2、翰林院待诏万纶诰封碑。3、钦赐张昺敕谕碑。(该碑刻立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一月十二日,是保山市隆阳区境内现存的明代皇帝亲颁敕封碑之一。碑为青石质,通高372厘米,宽93厘米。其中额高77厘米,宽123厘米。额饰卷云纹、龙纹,正中阳刻篆体直书“龙章肇赐”4字。碑文楷体直书12行,满行30字,计230字。内容为明孝宗朱佑樘为表彰张志淳的父母教子有方和为国育才之功,特追赠其父张昺为“承德郎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母亲韦氏为“安人”称号的褒奖命令全文。碑原存宝盖山张昺夫妇合葬墓前,后墓被盗,碑碣多受损,该碑亦断为两截,后作加固处理后,现存太保公园碑林。
另外还有龙泉神祠碑铭;金齿指挥使司庙学记;疏河益沟水利碑记额;太保山种树小引。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