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保山碑林看保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太保山碑林
□ 沙必璐
第三章 民国及当代碑文
民国及当代碑文有云南光复首倡公诔忠毅秋帆杨先生墓表、立煌营记、重建“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记、北庙水库碑记。
立煌营记
立煌营记为南京主教于斌书写,内容铿锵:
立煌营原名马王屯,我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驻节处也。为崇将军功,并以我军远征胜利示来兹,全国慰劳总会滇缅远征军慰劳团为之改今名。余恭膺团长,爰依议纪事。先是日寇于民国二十年秋袭沈阳,我东北四省不旋踵为所席卷,敌以是侵益亟。二十六年七月,又进而袭平津,窥华北。我忍无可忍,蒋委员长乃以长期抗战之旨示国人,举国风从,中日之战以起,是即我历史空前之“七七”抗战也。我自卫而战,故所举为哀师;为反侵略而战,故所举为义师。哀且义矣,故屡挫不屈,愈战愈奋。三十一年冬,敌侵越、缅,绝我国际通路。复偷袭珍珠港,掠南洋、荷印,有囊括太平洋之势。英美至此乃毅然与我盟,同时对日宣战。为利物资运输,我国协同友邦披荆斩棘,且战且筑,以成中印公路,并遣远征军肃清滇西、缅北敌。自三十三年五月起,中经腾北、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诸役,历时九月,卒于翌年一月二十七日攻克中缅两路交点之猛于。滇西国土克,中印公路亦因以畅通无阻。局势丕变,耳目一新,是诚我抗战史中一大关键也。方我军之强渡怒江也,敌凭江与高黎贡山之险顽抗。主客强弱之势,判若天渊。顾我军前仆后继,冲骇浪。越荒山,即死亡枕籍矣,犹自勇往直前,义不反顾。其意若日,男儿应如是也。以是战必胜,攻必取,终使顽抗之敌无一幸免。余劳军所经,询悉我军之悲壮事迹,及滇西民众飞刍挽粟,协助远征军之热忱,忽为之色然喜,忽为之怵然忧,忽为之肃然起敬。其可歌可泣,实不胜一一述。一片江山一片血,想后人睹此丰碑,应有不胜凄怆景慕与感奋者。噫!此碑又中美合作之结晶也。我在战术上能收立体作战之功美空军实协助之。我征战穷荒,不能备粮糈,美空军空投供之。其联络员之在我军中也,如手足之相亲。通有无,共甘苦,同仇敌忾之气,与我毫无厘殊,其义可钦,其诚尤可尚矣,若曾湘乡以“拙诚”二字,昭湘军水师忠,人谓能得儒家思想之微,抑与我公教精神亦有其翕然默契者。今日胜利在望,世界之和平可期,如果人皆宏此“拙”且“诚”之心,又安见大同之治不即此操其左券乎!则斯碑之建,又不止纪我忠勇将士远征之胜利已也。
重建“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记
滇西战役,是中、印、缅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役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战后,原国民党陆军第八军为纪念在滇西战役阵亡的将士,收殓其部分遗骸安葬于保山易罗池畔,并于1946年建立公墓一冢,纪念碑一座,已成为保山的历史文物和名胜景观之一。“文革”时,景物全毁。
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期间,部分委员再次提案建议重建此纪念碑,经四届政协常委会讨论,形成常委会“建议案”报请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审批,经批复同意照办。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确定建碑地址仍在易罗池畔原碑址东侧50米处。重建纪念碑建筑面积为460平方米,高14.5米。
滇西抗战的胜利,归功于滇西人民对战争的无私支援和奉献,归功于十六万抗日将士的浴血奋战和盟军的协作,归功于广大侨胞的爱国义举。今以此碑永志滇西战役中,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和在抗战中受灾惨重,毁家纾难而牺牲的人民,深致同声哀悼之情。因此,将原“陆军第八军抗战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更名为“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特请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为此纪念碑题书,镌刻于碑体正反两面,东西两侧各镌刻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碑文“民族英雄永垂不朽”“阵亡将士永垂不朽”,以昭郑重,而慰死难军民之忠魂。
纪念碑的造型设计、碑文撰写、图案绘制诸项工作,在市政协主席金成富直接参与下,邀请地、市有关单位,社会贤达及热心人士绘制、草拟多次,并请行政、教育、文化界有识之士座谈讨论,广泛征求意见,集体修改定稿,最后报请中共保山市委核准实施。具体参与工作者,除领导小组成员外,还有吴家增、赵寸昌、陈祖樑、戈立德、赵尚楹、李鸿年、马骕、李文广、杨自新。
纪念碑重建工作,始于1994年4月,1995年6月底完成,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全部费用为323899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22万元,保山行署财政补助5万元,单位及群众赞助53899元。工程经验收后,于1995年7月7日举行落成典礼,正式移交太保公园管理处,对外开放,供群众瞻仰。
北庙水库碑记
北庙水库位于保山坝北端,东河上游,临北庙村。水库控制泾流面积119平方公里,年平均产水量690070立方米,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2年初步建成后,经除险加固,扩建配套,达到最终规模。坝高73米,总库容735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4万亩。水库环山叠翠,高峡映平湖。纳涓涓细流,吞滚滚洪浪,清波荡漾,碧流回溯,水色与山光争辉,涟漪共长天斗碧。灌渠网布,宛如银带,大兴灌溉之利。银河奔腾,水笑人欢。
保山坝系保山地区最大的坝子,交通方便,气候温和,村落密布,人口众多,海拔1700米以下耕地近30万亩。东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坝,两岸土地平坦肥沃,光热资源充足。然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水利基础薄弱,冬春水枯,旱象顿生;夏秋洪泛,涝灾猝发。锁洪蓄水,除害兴利,民之夙愿,梦寐以求。新中国建立后,遵照毛泽东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党和政府对兴修水利极为重视。中共保山地、县委和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反复调查研究,广征意见,博采众谋,始择定依山形地势建设水库。蓝图绘就,上级批准,民心振奋,群策群力,遂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筑坝之期,各族人民共创大业,领导当先,万民上阵,以保山坝6个受益公社为主,非受益区各族人民也积极组织民工支援,常年施工队伍五六千人,冬春突击民工达四万之众。工地人山人海,民工沿山坡河谷安营扎寨。冬冒严寒,夏顶酷暑,风餐露宿,日以继夜,劳动在荒僻河谷之中。开山劈岭,炸石凿壁。工地红旗招展,炮声隆隆,机车奔驰,人欢马腾,坝随士气高。奋战四载,于1962年建成坝高65米,坝长220米之大土坝,蓄水4900万立方米和输水泄洪设施,以及输水干渠工程。农田相继受益,并对削减坝区东河洪峰流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保山坝区洪涝灾害基本消除,原称东西海子涝区已成万亩良田。
水库建设从五十年代开始,至今通过两代人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努力,历经三个施工阶段,其中从1958年动工兴建,1984年至1990年除险加固和1992年至1995年之扩建配套,经过近四十年之艰辛历程,形成了具有保山灌区特色,蓄、引提相结合的工程格局,效益倍增。
1992年,省水利水电厅、省建委又批准了扩建配套工程设计,于1992年4月正式开工,至1995年6月竣工,按质按量完成了主坝加高、副坝填筑及西庄河引水渠与中和闸改造,西、中、东三条干渠扩建整治等工程。北庙水库从动工兴建到除险加固和扩建配套,先后共完成枢纽工程四件:黏土心墙大坝一座,高73米;钢筋混凝土压力输水隧洞一座,长459米,最大出流量为20立方米每秒;钢筋混凝土压力泄洪隧洞一座,长337米,最大泄洪量为60立方米每秒;并在原非常溢洪道处改建副坝一座。
截至1995年,水库各项工程建设总投资为62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230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近4000万元,群众投工1790余万个,开挖回填支砌土石方1600余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2300立方米,用水泥26200余吨。工程浩大,壮举空前。1987年3月,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杨振怀亲临北庙水库视察,即兴作词:“边陲古丝路,永昌扼咽喉。高山大川险,绚丽风光秀。北庙新湖美,润泽万顷禾。加固用好水,幸福久永固。”而今高坝耸立,巍然横空,湖山相映,碧水生辉。每当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游人如织。远眺幽谷,山花如燃,近挹清流,波光耀金。成轻舟来往,机船游荡;成鸥鸟出没,引人遐想。高坝之下,更有彩亭绮阁,曲径逶迤,松环柏拥,又植四时不凋奇花,常年青翠异卉,平添满园春色。北庙灌区既获灌溉之利,又绝洪泛之虞,14万亩农田灌溉自如,已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10万亩吨粮田,粮食年年丰收,产量成倍增长。北庙水库具有以灌溉为主,保证供水,兼及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有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水产,发展旅游等多种功能。保山坝子春绿秋黄,勃勃生机,各业兴旺,坝周坡地,林果繁茂;甜城之乡,田畦弥望,年年五谷丰登。千村称颂,万民欢歌,各族人民有口皆碑,誉水库为“饭甑子”“米粮仓”。北庙展宏图,保山出秀湖。锁洪蓄碧水,滇西添明珠。造福当代,惠及千秋。人人赞颂,伟业长存。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