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贵于薰习——读《边城》有感
来源: 阅读:
我喜欢沈从文笔下古色古香的茶峒小镇和湘西别样的民俗风情。在这个都市文明盛行的时代,《边城》唤醒了我对儿时生活的记忆,大山深处香柏场的安邦村,村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遗失,村民互帮互助。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时的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但他并没有就此选择安逸,而是在战争中,用笔来书写人性的美好,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她的母亲和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的结晶,她来到人间,便是天使与爱的精灵。“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的爷爷——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是茶峒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边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因而颇受众乡亲的尊重。老船夫是茶峒一位普通、平凡的老人,有着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是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杨马兵一个退伍回来的老兵,顺顺家的仆人,憨厚老实,为暗恋过死去的翠翠母亲守护恋人之女。《边城》里翠翠的爷爷死了,是杨马兵把她料理了所有事,和她一起守渡河,守护翠翠成长。杨马兵当年也给翠翠的母亲唱过歌,只是翠翠的母亲没有选择,当翠翠的母亲死后,他不计前嫌,一直都在力所能及地帮助翠翠爷孙。
……
在“边城”,似乎每个人都是十足灵动和充满人性的。所有的道德和社会观念都被淡化,都只剩下对人本身的关怀,你在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我尊重你本身的样子,理解与认同让人似乎以为,“边城人的情感可以互通”。
茶峒的村民在生活贫苦、物资贫乏、交通恶劣的情况下,还这么善良,村民眼中只有爱情、友情、亲情、友情、包容,没有仇恨,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阴谋诡计,大家相亲相爱地相互扶持生活,默默地忍受生活的困苦,承受着重大的天灾人祸。所有人不抱怨、不消沉,以帮助别人为乐,把所有人当作自家人关怀。没有人会沉浸在痛苦之中,就像痛失女儿后,独自抚养翠翠的老船夫。没有人需要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情绪负责,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幽静的远山,清澈的溪水,翠绿的竹篁,养育了古朴厚道外公,豁达大度的天保,笃情的傩送,豪爽船总顺顺,憨厚深情守护昔日暗恋对象女儿的杨马兵。这是独特的湘西世界里和谐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性的象征,从而展现了一个诗意的大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细雨落个不至,溪面一片烟。湘西的风景,在沈从文的《边城》里唯美,空灵,诗意。《边城》里的人儿亦在烟雨般空灵的诗意里晕染、自在、情深。
反思当下的教育,我们是否有些急于求成?(桑芊)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