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新起点
保山“五融合”聚焦主线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以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新起点
保山“五融合”聚焦主线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保山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明主线,用好新的测评指标“指挥棒”,着力在“融”字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坚定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全面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牢记嘱托兴边疆”的保山实践答卷,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同心同向聚焦“广泛融”。保山市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牢记“国之大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四个列入”“四个保障”落细落实,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等学习培训广泛深入,共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9.8万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975期10万余人次、乡村干部培训1230期11万余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读书班3155期12万余人次。以“九+N进”为载体,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创建工作实现全民参与、全链联动、全域覆盖、全面提质。创建工作实现了多力量投入、多元素集成、多亮点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更加坚实。
共富共享赋能“均衡融”。保山市坚持辩证把握和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11个沿边村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6项改革事项被列为国家和省改革示范试点,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末的663.8亿元增加到2021年末的1165.5亿元,年均增长8.2%;人均生产总值由2.7万元增加到4.8万元,年均增长8.5%。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
同源共流引领“汇聚融”。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保山市全员全媒、线上线下全方位宣讲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生活”“一起实现”的鲜活生动故事。组建各类宣讲团500多个,拍摄专题公益宣传片、微电影、专题电台访谈节目45部(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摄影、征文、演讲比赛、网络答题、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了519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实施了一批世居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各民族优秀文化互嵌交融、创新发展、百川归海;做实“牢记领袖嘱托,永远感恩奋进”“杨善洲精神”“红色教育”“爱国戍边”四条现场教学示范带,年均100余万人次接受现场教学。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持续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实。
互嵌互动拓展“深度融”。保山市坚持把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贯彻推进“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三项计划”“进景区全域创建”。着力互嵌融,建设“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保山就业大数据”、沪滇协作服务等一大批数字就业信息平台,建立7个省外劳务服务工作站,年均实现转移就业20余万人;着力交流融,多层次多领域跨区域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联谊交友等活动,在1813所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及“十个一”系列活动,各族学生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共学共进;着力互动融和,深入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创品牌、促转型、惠民心、聚共识、优服务,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各族群众在旅游场域中接触、互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互嵌共融、和谐共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
共建共享增进“善治融”。保山市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民族地区法治精神广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法治建设成效排名全省前列,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稳居全省第一,安全生产连续5年获省考核优秀,连续2年荣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先后8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州市”,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和执法满意率连续3年全省第一,成为“云南最具安全感城市”。各族群众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更加坚实。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之年。保山市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新起点,持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持续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隐患,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保 创]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