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民居:和谐的建构与儒雅的雕刻(古迹寻踪)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牌 坊
弯楼子
杨家大院
李氏宗祠
和顺风光 本版图片由范南丹摄
三坊一照壁
本报记者 李显耀
和顺被誉为“活着的古镇”,这种“活”主要在于其人间气、烟火味,更在于这些“气味”背后的历史感。2005年,和顺获“中国第一魅力名镇”殊荣,颁奖词这样说:“在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纯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600多年,奇迹般的保存到现在。”
由于明代的屯边制度,很多移民从中原来到云南,腾冲和顺一带也先后来了多批移民,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经他们及其后辈的开发,使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由于地处极边,和顺很早就形成了“走夷方”的传统,到缅甸经商,走得远的到了印度、美国、加拿大,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经商有成之后就回乡修建宅院、美化家园,历经一代代积累,和顺建筑遂蔚为壮观。
建筑永远是一个地方人文景观里最直观、最具震撼力的部分。目前和顺镇大庄、水碓、十字路3个社区17.4平方公里范围内,存留有文昌宫、图书馆、魁阁等跟文化教化有关的建筑,有元龙阁、中天寺、财神殿、关帝庙、观音庙等寺观庙宇,有宗祠、牌坊、照壁一类彰显家族荣耀或维护家族尊严的族属建筑,有月台、洗衣亭等与族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品建筑。当然,聚族而居的密布于火山台地及几处山脚的大量私人建筑是和顺建筑大系中的主要段落,这是一代代和顺人付出了毕生心血精心打造的梦幻家园。
与文化教化有关的建筑布于中心地带,寺观庙宇隐于密林深处,牌坊在主道上巧妙地分割着空间,月台、洗衣亭在路旁河边恰当地点缀。我们看到的和顺建筑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重点突出、配置均衡、穿插得当、过渡自然。在这样超凡脱俗的背景下顺着悠长的火山石巷道进入一个个宅院,细细品读处处透着儒雅气息的雕廊画栋、轩窗美案,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和顺现有1000多户民居,被挂牌保护的古民居116户,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100余户。这些民居多为深宅大院,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多进院及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形式。院落的构成单元有大门、过道、正房、厢房、过厅、花厅、天井、照壁等,建造者根据地形及自己的审美欲求,进行多形式的拼连组合,或纵向延伸,或横向展开,或双向交叉,以庭院天井为中心,综合运用多种构成单元来组织空间。这些民居总的特点是:外部形体变化多端,错落有致,墙面善于运用不同材料纹理的质感对比;入口门楼精致独特,很能体现主人的审美趣味;入口转折变化,以前导过渡空间使住家入口与村巷形成缓冲,大门开启后不直接对正房,增强了院内的私密感,并相对安静。
位于大庄社区杨家巷的杨家大院是和顺民居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该院是一座青瓦屋面白灰墙、土石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1123平方米。房屋呈对称的“十”字形布局,十字中心是8.3米见方的大天井,天井北面是三开间正房,东西两厢隔天井对应,厅房隔天井与正房相对。正房走廊高出天井1米多,正中由五级石阶下到天井,两边各有四级石阶与两厢走廊相连。东西两花园和后花园的两侧均有4米高的围墙隔断,正面都是7米多高的飞角大照壁。整所房屋和3个花园、前天井、中天井的布局构成了“四合五天井”的格局。正房构架是高2.45丈大五架加前檐柱的六柱架构,两厢及厅房的两山是中高2.45丈的五柱架,除两山外其余是免中柱大跨横梁的四柱架。正房两山靠南端柱与两厢北山相向的筋柱共用,各成正房与两厢正交90度角,用插梁与四角的吊柱相挑,各屋面都分别从这4个交角向檐口作割沟。四方檐口等高,楼层的4个拐角相互串通,即所谓的“走马串角楼”。院落的门廊通道基本上都是对称布置。后花园走廊两端各有一单扇小门通向厨房后天井和东侧菜园,后花园两侧墙外北端拐角处各有一扇双开门通向后园林。正房前走廊两端各设两道双开门,西通厨房和西厢楼,东通菜园和东厢楼。西花园走廊两端也各有一道小门北通厨房小天井,南入偏院通道和紫竹园。厅房外走廊两端同样各有一扇双开门,东通果园,西进紫竹园和偏院通道。全院落通过这些门互相串联,四通八达。杨家大院建造在一块菱形地基上,主建筑作子午向布置,四周形成几个三角形和多边形,这些空地前后左右互相呼应,使整个建筑空间呈现出气宇轩昂、敞亮通透、干净明快的格调,体现了宅与园的自然和谐。其整体布局体现了主人深厚的文化涵养和儒雅气派。
从小巷随便拐进一户人家,静静泊在阳光中的宅若有一种古老歌曲的意味。柱子、壁板、家具已然显旧,但仍然从容地透出细腻和精致,“见义勇为”“耆彦是式”“齐眉笃祜”“实靖我邦”“思敷寿永”等内容的匾额随处可见。从这些流露着古典气息的建筑,不难窥视昔日建造者的儒雅心境。这些商道上的奔波者的内心,是适于儒学生长的良田沃土。房屋上的雕饰物有以中国各种民间传说为题材的组图,有生肖中的动物形象和梅、兰、竹、菊等一类较为人格化的植物,也有一些有明显的异域特征的鸟兽草木。动物们蛰伏在梁头、檐角及太师椅、八仙桌上,鲜花在门窗、壁板上盛开。若干年前,木匠们顺着木纹一点点把它们凿开,细致地打磨,然后带着创造的快感吹去木屑,它们就开始有了生命。工匠们粗糙而灵巧的双手,是这些花朵遭逢的唯一的春天,在漫长的岁月,它们与开开落落的巷柳庭花相呼应,进入了绵绵无尽的和顺时空。
一代代“走夷方”的和顺人,经商有成归来,有的建了房子就此安享人生;更多的则把房子建好就又出去了,到晚年才来栖身;也有的房子建成一去杳然,到归来时已躺在灵柩里。“出走”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房子的建造者,往往不是享受者,而只是它的探视者和怀念者,所以这些房子更多了一层梦幻般的气质。
位于十字路社区大石巷的“弯楼子”民居就是和顺人与房关系的缩影。该民居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而得名,为三进三院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它是著名商号“永茂和”主人所建。清道光年间,从这里走出去的李永茂到缅甸创办“永茂和”,后逐渐发展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5代人,有100多年的历史。“弯楼子”建成后,一直作为居住和货物中转站存在,一度人丁兴旺。后来随着马帮时代的结束,这个大家族的大多数成员散布到世界各地,把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空空荡荡地留在这里,颇有“此地空余黄鹤楼”之况味。2000年,它被开发成民居博物馆,一院、二院展览着李氏宗族史及和顺民居文化。2012年该民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厢房的板壁上,挂着“永茂和”商号的3位创业者,他们严肃的脸上是阅尽沧桑后的平静,打量着面前川流不息的游人。在这里,你常常会与和顺人的昔日生活不期而遇。挂在账房的算盘,支出过多少青春岁月,进账了多少幸福或辛酸,珠起珠落间,人生这笔“账”有没有算清过?墙脚的马鞍,灰尘轻易地就覆盖了昔日的荣光,而骑者的体温早已像血丝一样渗入木头。
“弯楼子”里有不少西方建筑的元素,如拱形的窗、西式的晒台、英国造的钢窗等;另有来自美国的面包炉、德国的压面机,让人们依稀看到昔日“洋气”的生活场景。
这是在和顺民居中较普遍的现象,法国的咖啡壶、印度的托盘、缅甸的漆盒随处可见。有些来自罗马的百年挂钟还在转动,庭前镶嵌的从伦敦运来的铁窗透着耀眼的光芒。你一屁股坐上去的可能是来自缅甸的雕花柚木椅,边上的洗脚盆,印着不知哪国的文字。
和顺建筑的主体风格从来没有脱离过中国特色,这种有鲜明文化印记的样式是远走异国的和顺人在数百年中一直坚守的,走得再久,走得再远,回来建盖的房子还是中国式样。他们还把这种式样带出去,在异邦设计、建设的住房,或者建会馆、关帝庙,都是中国式的。他们以诸多类似的形式使中国文化在异邦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步扩大影响。
当然和顺人也欣赏异邦建筑的很多精彩部分,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和顺建筑中普遍存在的很多西方和南亚的建筑元素。比如1935年寸姓重修的宗祠大门为三道罗马式圆拱门,门头上装饰有由简洁的花纹拼成的三角顶,都有较浓的西方味。在众多的私人建筑中类似的建筑元素比比皆是,有的门头以南洋建筑与中式建筑结合;有的人家安上了西洋式的木质百叶窗或西欧风格的铸铁艺窗,等等。无论对外界建筑形式的借鉴还是材料的使用,都可以看作是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消化。这些最终成就了“天下和顺”的气度。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