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桥箐口:山里人家的四季循生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 邵宗成
从腾冲县城西北上,经中和翻越欢喜坡下至箐口板桥,山道已尽,与山相连、与林相依,安静美丽的箐口村便隐匿于此。箐口村背靠巍峨险峻、云雾缭绕的老石人山脉,顺着古永河蜿蜒的纹理,与背后的森林、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村中百年柏树、农舍青瓦,朴实无华,漫山遍野的高原杜鹃花、樱树、红枫及品类繁多的阔叶林。远远望去,整个村落静谧安详,蕴藏着自然和谐的气息。有百年历史的箐口,是一颗镶嵌在大山里的宝石,更是一幅藏在森林中等待揭开的美丽画卷,四季更迭,万物循生。
食春之美,盛在碗里的星光
猴桥干湿两季分明,春天的脚步轻且快。春风扫过,不经意间,清霜浓雾散去,露出了村庄的青砖黛瓦,吹绿了茶园的枝头新芽。山多地少的自然风貌特征和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习惯,让箐口对“春食野菜”情有独钟。因时令而珍贵并成为餐桌宠儿的香椿、椿头,春雨过后山坡上向阳而生的蕨菜,无论是焯水凉拌还是热油翻炒,都有其独特风味,在山里人家的受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鱼肉。
春分时节,经过一个冬季浓雾的孕育后,山里生机萌动,山上老茶树内的营养物质积累达到顶峰,放野式自行生长40余年的野茶树在清明前的雨后开始发芽。经过采摘加工,新茶便随着春的脚步沁入品茶人的生活和杯盏之中,氤氲热气,抚慰人心。
赏夏之光,落在林间的精灵
箐口森林面积广阔,山谷纵横,林木茂盛,气候特点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是资源聚集的宝地。大山的馈赠和山里人生产关系的紧密融合,百年人文地理与山地文化的深厚积淀,构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山水新画卷。
梅雨过后,箐口村长达六个月的雨季正式到来,成为云南境内优质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区域之一。箐口野生菌分布广,接近五个月的出菌时间,30余种野生菌宛若大山里的精灵,在12.6万亩的森林里或露头、或藏身,又如穿上隐身衣的调皮顽童,总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带来惊喜。箐口的野生菌到底有多少呢?也不过就是夏秋季节街头巷尾、村落路边的聚集交易和大小餐馆、农家餐桌的无菌不成席。无私的大自然每年赠予箐口山民9.6万公斤野生菌,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40余万元。
品秋之韵,铺满山野的丰收
作为山地文化与林业文化相辅相成发展至今的箐口村,山水林韵孕育了丰富的林业发展内涵。在这里,你完全可以体会到一种山林永恒的气息和绿色浪潮的天籁。近年来,在新田园、美丽村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发展下,魅力箐口更是充分展示了它的绿意盎然和亲和感人。
入秋后,万亩秃杉林慢慢退下翠绿,披上金黄。六个月的雨季后,8000余亩林下种植的草果皮红肉丰,煞是喜人,261亩的重楼、810亩的烤烟也到了丰收季,遍地硕果的秋收场景要一直持续到清霜铺地,薄雾升起。箐口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步伐在慢慢前进,迈出了保山市乃至云南省, 2007年,其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的称号。今天的箐口,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走在“以林强村富民”的道路上。箐口人民正享受着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美好环境,身心愉悦,生活宁静,如活在世外桃源一般。
享冬之魂,绕在心间的乡情
在经历了从清代至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程,箐口铸就了一条历史文化的脉搏。清咸同之后,许多文化绝版和人文精品的涌现,也让掩映在腾冲大山里的这个古道山村熠熠生辉,成为边地一颗生态文化耀眼的明珠。
寒冬腊月,林地管护员们早起总是习惯性地看看三里外正烂漫绽放的红花油茶园。“山茶花开,迎寒绽放,风中有信,花有花期”,茶园漫山灿红如火时,亦是游子归家欢聚春节的日子。短暂的家人团聚总让时光变得美好,箐口人将喜欢和牵挂都放入食物盛进餐盘,让食物都充满家的温馨。小年过后,家中父母也将家乡味道装进即将远离故乡务工、求学子女的行囊,让“故乡的味道”陪着他们去往远方。箐口人用勤劳的双手和巧妙的智慧从大自然中获取美味和收益,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这片故土的眷顾传承至今。
你有多久没“偷得浮生半日闲”了?来箐口吧!来这里观四季变化,享岁月漫长。在箐口,生活总有另一种可能,纯真和欢乐如期而至,人间烟火亦满怀星辰理想。在这里,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你所困扰的事在此驻足间便会发现答案。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