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保护模式、“五张防护网”保护高黎贡山生物生态—— 进一步筑牢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以林长制为抓手,实施五种保护模式、织密“五张防护网”,全力做好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筑牢了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
高黎贡山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我市相关部门实施了五种保护模式,即:实施“社区共管”模式,成立了以百花岭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为代表的28个共管委员会,夯实社区共管基础,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的工作机制;实施“影像保护”模式,用真实、精美、直观的影像向公众展示高黎贡山的壮美神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做到有图有“真相”,提升了公众保护意识;实施“近地保护”模式,开展了大树杜鹃、长蕊木兰、保山茜、滇桐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引种繁育、回归种植等近地保护工作,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有效保护探索了一种全新模式,促进了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实施“走廊带保护模式”,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建设了生物走廊带,连通了保护区之间的生物通道,解决了野生动植物生境孤岛化、破碎化问题,促进了保护区的连通性和物种交流;建立资源保护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保护区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山头地块。
与此同时,保护区管护部门还织密“五张防护网”,即:制定保护区巡护计划和在保护区外围建立不同层级的联防联治机制,目前共布设巡护线路120条约1000公里,设置管护哨卡、防火检查站72个,聘用专职护林员260人,建成了科学完整的巡护体系,织密资源巡护网;以推进“林长制”为抓手,建立市、县、乡、村森林草原防灭火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将保护区划分为333个责任网格,织密森林防火网;加强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甘拜地、板瓦等地警方、移民、缅中边境事务合作,与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管委会建立火源管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联防联控机制,织密跨境保护合作网;在保护区设置32块植物植被样地、15条鸟兽监测样带、4个两栖爬行类监测点、4条鱼类监测样线、20个人熊冲突监测点,投放红外相机800余台,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环境监测,织密科研监测网;在保护区重点区域建成5套集可见光、热成像为一体的“森林眼”视频监控系统,提升保护区智慧化、数字化管理能力,织密智慧防护网。
经过不懈探索努力,高黎贡山生物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连续24年无较大森林火灾、无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无重大资源损失,在2018年中央7部门对长江经济带1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考核评估中评定为“优秀”等次。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良好保护,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3%,增加到现在的93.7%。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新种新记录不断发表,自1980年来已发表和记录新种627种。生态服务功能显著,生态外溢价值巨大,经对比2010年和2018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从431.42亿元增长到498.32亿元。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保护区周边社区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高黎贡山也于2019年2月被省林草局批准为云南省自然教育试点基地、4月成为全国首批20个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之一。
[辛文 佳梦 航君]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