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立刚:奋斗的人生最精彩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自强不息的莫立刚
莫立刚带领乡亲们做好“荞”产业
“滇西莫老爷”的苦荞产品
苦荞面果饭
荞面果、荞花茶、包谷面果
本刊特约撰稿人 徐静
■我奋斗我幸福
●来自大山深处的莫立刚,虽然身患残疾,但他自强不息,在闯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之后,又回乡发展,和乡亲们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值谷雨时节,山野一派春意盎然。记者见到莫立刚的时候,动作麻利、手法娴熟的他正在生产车间里耐心地给工人示范如何用黄叶子水和面,如何将荞面果揉得更好。晒场上,工人们有的在清洗苦荞,有的在晾晒;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包装产品,一袋袋荞面果、荞花茶即将发往客户手中……
这是位于龙陵县腊勐镇白泥塘社区龙潭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的本土企业龙陵县龙盛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的生产场景。公司负责人莫立刚是土生土长的白泥塘社区人,如今他从外地回到家乡建厂,在白泥塘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和乡亲们一起用心用情做起了这篇精彩的“荞文章”。
艰难的少年
1987年10月,莫立刚出生在大山深处的白泥塘社区沙水二组。沙水是个典型的山区小村寨,位于大山的半山腰,离社区所在地约有6公里,出行全部是坑坑洼洼的乱石小路,沿途要过山洼、爬山坡,出行相当困难,尤其雨水天,更是寸步难行。
那时,在距离沙水寨子1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小学叫三岔树小学,莫立刚和小伙伴在那儿读完了一、二年级。转眼到了三年级,孩子们需要到离家6公里的白泥塘小学继续读书。就在高高兴兴准备升三年级的时候,莫立刚的脚后跟长了囊肿。
“囊肿虽然不大,但是反反复复化脓、流黄水,很疼,只能靠拄着双拐行走。”莫立刚回忆道,“从我们老家到白泥塘小学,经过那些水沟的时候,跳过来、跳过去很困难,经常会摔倒,我只好选择住校。但我们寨子来的小伙伴都是‘跑读’,在家和学校之间来回跑。我没有那个条件,好羡慕他们,但我也咬牙坚持读到了六年级。”莫立刚说。
13岁的时候,莫立刚的囊肿越发严重了,大人带他到芒市骨科医院详细做了检查,此时踝关节内翻,已经严重畸形,医生说必须手术。“父母都是靠挖山种地艰难地维持生活,手术不做又不行,于是大人跑了好多亲戚朋友家,才借够了医药费,在14岁那年带我到芒市做了手术。从医院回来后我还需要拄着双拐才能缓慢行走。”莫立刚接着回忆道。
待到身体慢慢好转一些,16岁的莫立刚抱着梦想开始外出打工。他挨家挨户收过破烂,帮人看守过瓜田,也学过木工,还做过蛋糕雕花师,再后来又做牛生意,又在下关送过面粉……莫立刚感慨地说:“我做过很多,那时一年下来能有1200多元的收入,拄着拐杖做事非常艰难,但我咬牙坚持下来了。”
发奋的青年
莫立刚家有个亲戚,退伍回来后在相关公司旗下做健康理疗。这个亲戚看见莫立刚的身体状况后,就让莫立刚到他的店铺上一边帮忙看店,一边接受理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仅对健康理疗有了一定的了解,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终于实现了从双拐到单拐、再到独立行走的蜕变,六年的拐杖终于被扔掉了,虽然走路还有些瘸拐,终身带着残疾,但我获得了新生。”莫立刚高兴地说。
重获新生的莫立刚向20多个朋友借了3万多元钱,也加入公司,开始学着在健康理疗上大干一番,并于2008年3月1日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章风镇开了人生的第一个理疗店。
开店以后,勤奋好学的莫立刚深感自己学识上的匮乏,于是积极学习健康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自己的身体上遭受过“煎熬”,前来店上理疗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能给予更加贴心、暖心的服务。这样一来,莫立刚的生意越来越好,并随后在梁河、瑞丽等地相继开店,店面达到了5家。
“可是命运多舛,2010年的时候,因为发生意外,我被人打成重伤,昏迷长达6个多月,店铺也在这期间倒闭了一部分。苏醒后,我感到沮丧绝望,但在亲朋好友的开导和鼓励下,我不断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才慢慢走出了阴霾。”莫立刚沉重地回忆道。
只有奋斗才会冲破人生中的“乌云”!身体康复后的莫立刚又鼓足干劲盘活店面,生意又慢慢地有了起色,并于2014年被公司聘任为保山片区的市场部经理,直营店达到了8家。
“这些年来,我不断加强学习,先后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学习和培训,并取得了健康管理、技能资格等方面的资质认证,获得了中医康复的大学学历。”就如何提升自己,莫立刚接着说道,“学无止境。如今我也还在一直学习,每年要阅读30多本纸质书,同时也通过网络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我都会涉略一些。”
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脱贫攻坚期间,莫立刚一家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沐浴着党的温暖,从大山头搬到了崭新的龙潭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阳光下,一排排漂亮的民居、一条条整洁的道路、一棵棵美丽的花木洋溢着生活的幸福安逸。
如今,莫立刚已经成家,但又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健康理疗的事业他和妻子仍然在做,同时又回到家乡开始新的发展。建在搬迁点上的苦荞产品加工厂,就是莫立刚回乡创业的又一起点。
走进加工厂,“发展特色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用产业化提升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蓝图”的标语映入眼帘。空气中飘浮着阵阵荞香,院场上一簸箕一簸箕的荞面果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一切生机勃勃且充满希望。
白泥塘社区属于典型的冷凉山区,独特的土壤条件和冷凉气候适合种植苦荞,且一年可种植两季,分别是“雨水荞”和“冬荞”。
靠山吃山!龙陵县腊勐镇白泥塘社区采取“党建引领+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动员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带领大家发展。得知此事后,莫立刚积极响应,2019年4月19日回乡创业并成立了龙陵县龙盛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0年注册了“滇西莫老爷”商标,主要开发生产苦荞茶、荞面果、荞面糊、荞粑粑、荞花茶等多种产品。2022年公司开始通过订单收购、加工、销售获得良好收益,农户通过种植苦荞和就近务工实现增收,村集体经济也通过出租场地而持续创收。
“我们在厂里主要负责捡荞、洗荞、晒荞,活务不重,雨水天不做,一年能在厂里做6个月左右。”今年57岁的赵云凤一边反复清洗苦荞粒,一边说道,“这份年纪,外出打工也不现实,要照管家庭,反正就在家门口,每天能有80元收入已经很不错了。”
59岁的袁佐归正在用簸箕反复颠叠荞面果,她告诉记者,生产旺季的时候,会有20多人同时上工,都是搬迁点上的群众来做,大家干得很开心。
截至目前,白泥塘社区的苦荞种植已经发展到80余户120余亩,公司已向农户收购苦荞14吨,支付工人工资16万元。每年的场地出租费也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6000元的收入。
看着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莫立刚表示,公司才起步,不急于做大贪多,他们会用3至5年的时间来沉淀,牢牢把住“生态”“健康”两个关键点,从种植、收割、收购、淘洗、晾晒、碾压、过滤、和面、成型、蒸熟、晾干、包装等各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地做好,并引进一些新技术,开发出更好的苦荞产品。同时还要开发本地的核桃油、茶叶、土鸡蛋等土特产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尽最大的力量去做好手中正在做的事情。
在谈及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时,“过去,我的人生里的确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很多的坎坷、很多的辛酸。但在我这里,我会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财富,因为失败也好、成功也罢,只要思想格局打得开,看待问题就不一样了。”莫立刚乐观而又充满朝气地说道,“一个男人,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奋斗才是人生最靓丽的‘底色’,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明天会更加精彩!”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