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 王丹妮
“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保山各地旅游热潮再起,乡村旅游更是异军突起。近年来,保山市瞄准商机需求突破,不断探索将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新模式新路径。以农促旅建立游玩目的地、农户、市场融合发展等模式,正成为当地开拓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以农促旅 激发乡村活力
4月中旬,走进腾冲市荷花镇腾陇公路两旁的羊奶果种植园,红艳娇嫩的羊奶果映入眼帘,采摘的人们络绎不绝。
“以前,羊奶果通常生长于山地杂木林内或向阳沟谷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羊奶果作为可供采摘的田园水果开始大片种植。”荷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镇羊奶果种植园面积有70余亩,年产70余吨,带动从业人员140余人,群众预计创收40余万元。
此外,荷花镇还规模化种植有草莓、砂糖橘、沃柑、葡萄等水果,游客可根据时令到此采摘累累果实。
随着夏日的来临,走近昌宁县卡斯链子桥旁,远远就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原来是这里的无刺黄泡成熟了。
黄泡是代表农村记忆的野果。每年3月至5月,步入山间,总会在路边看到大蓬大蓬带刺的黄泡树,结满成簇成团金亮亮的黄泡。黄泡虽酸甜可口但因为其枝干上长满倒刺采摘时也实属不易,吃起来总是难免“受伤”,所以感觉每次都不能大快朵颐。
如今,黄泡也能人工栽培种植。走进无刺黄泡园内,一株株黄泡树整齐排列,翠绿的叶子间掩映着一串串金黄的小果子,十分诱人。用手轻轻一捏,成熟的黄泡果轻松脱落,摘上一把放进嘴里,熟悉的酸甜滋味让人瞬间回到儿时。
“无刺黄泡是我们今年的特色水果试种植项目之一。目前由社区进行试种,成功以后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卡斯镇龙潭社区党总支书记赵路杰介绍,今年3月,由镇党委领导带队,社区到外地对无刺黄泡产业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学习,为下步发展做足准备。
依托农业风光和农业产业,高效衔接相关产业发展的实践案例,在保山农村不断涌现。
花落新叶发,枝头青梅出。优质农业产业也为腾冲市中和镇中营梅花村的万亩梅林提供了良好的乡旅空间。无论是休闲赏花还是果实采买,游客都能在恬静山水中感受乡村旅游之乐。
多元融合 赋能乡旅建设
为促进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保山市积极探索“旅游+”路径,将本地村民、专业企业引入乡村旅游各环节之中。
在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寨,记者见到党的二十大代表、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时,他正在不停接打着电话,这又将是他日常且忙碌的一天。
司莫拉佤族村地处半山腰,以前村里村外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近年来,当地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司莫拉佤族村的通乡路、村组路、串户路基本全部硬化,装上路灯,每天都有公交车直达乡里、市里。村里还修建了佤族风情广场、民俗文化陈列馆、农耕文化观景台等基础设施,成立了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通过房屋土地入股成为股东。村民既可当解说员,获得工资性收入,又能当小老板获取销售收入,年底还有分红,三份收入给大家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产业是支撑发展的核心力量,美丽的乡村,一旦找准了产业发展之路,就能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旅游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有49项业务可运营,并向周边村寨延伸。”赵家清自豪地说。
2019年12月,四川世外乡村(控股)集团选址高黎贡山下的潞江坝,开发打造“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康养基地。2021年1月,勐赫小镇650亩示范区建设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此地原是保山糖业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如今这里在原有布局和老旧建筑的基础上提升改造,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民族特色农产品展示区、民俗体验区、温泉康养区、花开江畔打卡地等特色项目。漫步勐赫小镇,可以领略干热河谷的自然风光,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寻觅“全民大生产”的旧时代情怀。
“公司的员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做活动的时候,还会请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过来跳舞,从而促进少数民族风情的推广和宣传。”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项目负责人介绍,勐赫小镇以“旅游+度假+康养+农业+运营”的模式,采用一产带二产促三产的开发理念,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将独具特色的民族乡镇风情展示出来,助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因地制宜 推动乡旅升级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乡村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闲置的宅基地、房屋等,有效利用了乡村居民“被动的”闲暇时间,增加了乡村居民就地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同时,乡村旅游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在“鼓了口袋”的同时“富了脑袋”,丰富了乡村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城市创新创意资源的流入,更是显著改善了乡村的整体风貌。
但乡村旅游在快速升温的同时,也面临定位模糊、千村一面的问题。比如一些地区的乡村民宿出现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又如一些乡村没有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缺乏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导致旅游发展竞争力不足。
如何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品质?如何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促进其多元化发展,从而推动乡旅升级?
此前,文旅部等17个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培育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等多方面要求。去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更是明确了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保山市也高标准编制了《保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性文件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要加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策划规划方面的建设,避免拍脑袋决策。这既包括根据个人喜好和认识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的业态和项目建设,也包括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或经验。”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长刘佳佳告诉记者,乡村旅游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展现每个村落的“性格”,让更多人愿意走进乡村、回归乡村,感受乡土气。
对于今后的发展,刘佳佳指出,要加大对有意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业态的建设进行适度规范,在“品牌化”“品质感”的坐标上,持续推动艺术、大数据等为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赋能。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