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四化”夯实普法阵地建设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自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昌宁县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主阵地,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坚持法融于景,路灯教育实现普法阵地立体化。昌宁县以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为原则,主动探索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新思路,把法治元素融入城市美化,在县城主干道打造长约3公里的路灯法治大道,将抬头可见的96款200余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路灯牌打造成群众身边一支永远不走的“普法宣传队”。在不改变县城公园(广场)原有布局和景观的基础上,以传播法治理念为主题打造了一批集渗透力、感染力、影响力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形成了一批多功能、有特色的法治文化长廊。截至目前,昌宁县1个法治文化公园、1个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2个法治文化示范点已建成启用,1个国家级、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顺利通过复核。
创新智慧普法,线上线下实现普法形式多样化。昌宁县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构建“清单管理式”普法宣传工作责任制,把舆论引导工作贯穿政法工作始终,凝聚政法工作“正能量”。印发《昌宁县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普法小课堂〉栏目播出方案》,成立昌宁县《普法小课堂》栏目编审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各政法机关、各乡镇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拍摄普法视频,创新“线上+线下”双普法模式。以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讲好新时代昌宁政法故事,多渠道、多范围地对全县政法工作开展宣传报道,用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和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目前,普法强基·昌宁剧场已播出普法栏目剧9期,各乡镇累计完成制作普法短视频41个。
聚焦关键少数,诗歌引导实现普法对象精准化。昌宁县牢牢把握“强基础”这一关键点,健全完善“小手牵大手、大手护小手”普法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家长法治课堂”、模拟法庭等活动,实现法治护苗扩面。依托“是光·四季诗歌”公益平台,在漭水镇开设春光、夏影、秋日、冬阳四季诗歌校本课程,逐步融入法治元素和行为规范。通过培养学生鉴诗读诗写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调节且规范自己的言行。自2020年至今,来自漭水中小学校的小诗人们已经先后两次登上央视舞台,他们的原创诗歌《让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成为了恒久的校园法治教育主题。目前,昌宁县已建成妇女儿童权益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婚姻家庭辅导室2个,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1个,妇女儿童“一站式”关爱服务中心1个,“少年法庭”1个,“昌宁县反家暴临时庇护中心”1个,法治护苗一刻也不停歇。
抓牢示范引领,移动阵地实现普法成效常态化。昌宁县成立由政法委书记和公、检、法“三长”划片包保的普法工作队,深入124个村(社区)开展普法工作;发挥群团组织、驻村工作队、网格员、普法志愿者力量到田间地头、乡镇集市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普法服务;建立婚姻家庭咨询、法律援助、心理健康等专家名库,常态化开展“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送法下乡”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印发宣传类读物153913册、开展法治文艺演出16场、编排普法情景剧8个、创作朗朗上口的昌宁方言“三句半”舞台剧1个、全县巾帼志愿者扩充至1800余名。此外,全县累计推选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66户,遴选村(社区)“法律明白人”620人,累计开展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训5期3000余人次,人民调解员培训6期3000余人次。
据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昌宁县将在打造田园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漭水镇新“五组一联”模式、华侨社区“党建+社会治理”、勐廷社区回汉两族“深度嵌入、和谐共融”等法治示范点的基础上,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坚持以法示人、以法育人的理念,把普法阵地建设到群众身边,让法治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吹进群众心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县法治工作水平。
[昌 司]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