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乡村展鸿图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采取政策引路、资金扶持、服务指导、示范引领等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和庄园经济,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营体系,激励更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注入动力,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切实助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盛夏时节,保山大地繁花似锦,一派生机盎然。
李静华(右)在果园为外地客商介绍水果品质
无论是在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里,还是在集中连片的种养产业基地,都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胸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家园梦想,奋斗在广阔田野上;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积极投身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领路人”;他们带头兴办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引领更多人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他们,就是意气风发的保山“新农人”。
荒坡上结出“幸福果”
6月8日,在隆阳区潞江镇登高村怒江东岸的一处山坡上,今年49岁的李静华头戴草帽,顶着烈日,和村民段光臣、余春财一起为果园里正处于饥渴状态的沃柑浇水、施肥。
农场主张国院
当时,正是沃柑结果的关键节点,被晒得满脸黝黑的李静华一边巡视着果树的长势一边熟练地修剪枝杈,还不忘为前来果园取经的外地水果销售商讲解其生态水果品质优势,俨然一个“农技专家”。
实际上,从一名退役军官到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李静华把这片120亩荒坡改造成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水果基地也就是8年间的事。
2013年,李静华告别战斗了20年的军营,选择自主择业。2015年,他放弃了城里日渐成熟的事业和舒适的生活,返乡创业。他联合昔日战友共同投资100多万元,流转了登高村的120多亩荒山种植沃柑、火龙果、咖啡等亚热带水果,并注册成立了“云南潞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登高村农民蔬菜合作社抱团发展家庭农场。经过近8年的摸爬滚打,李静华种植的沃柑年产60多吨,毛收入45万元,市场供不应求。李静华种养结合的综合模式也得到了省、市、区相关部门的褒奖,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扶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
选择到潞江坝种植水果之初,李静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选择弃商从农?”李静华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天生对土地有一种情怀。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我觉得农村这个市场大有可为。”就这样,他带着满腔热忱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
农科人员到隆阳区佐园种植园基地调研
“搞农业,周期长,投入大,回本慢,技术要求高。”回顾8年创业路李静华说。要将120亩荒山变成果园,修路、架电、引水等基础设施,样样都不容易。一开始,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当年新种植的果苗枯萎了近一半。在总结了失败原因后,李静华系统性恶补农业科技知识,查阅大量种植方面的技术资料,还专门从省热经所聘请了技术顾问,虚心向当地合作社“土专家”学习种植技术,精心守护照料着这些果苗;自费到宾川等地的家庭农场参观学习培训,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技术,把农业科学知识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历经8年艰苦奋斗,李静华终于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水果种植的“行家里手”,还研究开发出“云潞牌”水果系列,申请了专利。
一人独富不是富,大家共富春满园。为巩固脱贫成果,李静华采取“公司+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向登高村蔬菜合作社贫困户传授种植技术,并邀请技术人员来公司培训,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贫困户变身技术户,有的还自己当起了老板,实现了增收。在李静华的反季蔬菜种植基地,每年用工达1000多人次,且多为脱贫户,带动周边脱贫户16户致富。在水果种植基地,农忙季节用工量达到200多人。
疫情期间,为解决果子销售问题,李静华发挥自身优势,邀约全国各地的战友们拓展了“互联网+销售”渠道,利用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免费或低价为合作社种植户们提供销售方面的服务,以资源整合、互利共赢的模式改变过去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大大减轻了种植户的销售压力。3年疫情,他将周边家庭农场滞销的水果远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当前,李静华正在打造一个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从种植、销售到配送,从植保、田间管理到电商直播,农业产业全链条正在逐步打通,一二三产业正在加速融合。
“乡村创业这盘棋逐步盘活了。”李静华高兴地说。
投身农业大有可为
“敢于追梦、勇于创梦、勤于圆梦”的退役军人李静华变身“新农人”的故事,只是我市投身农业农村创业大军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4次提到家庭农场建设。在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层面,强调要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投资农业大有可为……”6月10日,在谈到保山方兴未艾的家庭农场建设时,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立本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保山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家庭农场持续壮大。以“1+10+2”产业为重点,聚焦茶叶、水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引导本土能人、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回乡入乡创办家庭农场。截至2022年12月,全市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规模农业经营户3180个,经营面积达到23万亩,年经营总收入13.4亿元,七成以上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达10万元至50万元。
目前,全市家庭农场生产和经营的产业类型丰富完善,范围涵盖粮食、生猪、肉牛、水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成为保障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717个,拥有注册商标的62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21个,购买农业保险的954个。
蔬菜农场
为切实保障家庭农场的有序健康发展,保山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有序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实施意见》《保山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不断健全完善培育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引导财政资金向家庭农场投入,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一批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2016年,市级安排财政资金200万元支持3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2020年至2022年依托市级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财政奖补政策,奖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4个、资金总额540万元。通过项目支持,增强了家庭农场发展产业的信心,有效激发了农场示范创建的积极性。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我市不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发展适度规模。为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制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样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家庭农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规范流转行为,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全市承包耕地流转面积62余万亩,其中流向家庭农场14余万亩。
为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的规范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按照省级有关要求,全市实行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把规模经营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了规范运营制度,积极推广使用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引导家庭农场增强成本核算意识,已注册122个、有效用户数35个。实行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通过业务培训、发放宣传册等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家庭农场申请赋码,已申请赋码家庭农场13个。
全市坚持以示范促发展,出台《保山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每年组织开展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定期开展运行监测,积极引导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发展的典范。全市已开展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7批次,已认定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344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17个。本报记者 周向东 通讯员 林燕 李金娥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