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式乡村婚宴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 张耀
记得小时候,最爱的就是参加乡村婚宴,因为只有在这种场合,才能吃到自己想吃的宴席味道。如今,乡村宴席是传统文化,也是一道道蘸满浓浓乡愁的席会,同时还是一道十里八方赶来聚集的情感交流盛宴。
保山乡村婚宴一般办三天,第二天为正席。在婚宴前头一天大早,喜家请来当地有口碑的掌勺师傅,在场地上搭起露天厨房,备烧柴火饭。
通常会设一个大烟囱,这让柴火香飘得更远。待几口大铁锅上架,蒸炸炖煮毫不含糊。
用大铁锅做出来的菜沾满“锅气”,相比现在酒店里的流水席,乡村宴席更显得质朴而美味。正席开始前,喜家便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饮酒作乐。
在宴席上忙活的“小工”,都是自发来帮忙的乡里乡亲。他们不要报酬,只图聚在一起的闹热,欢喜着这操持中的忙碌,也欢喜着这累并快乐的滋味。
来喜家喝喜酒的,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脸上都是开心面容。喝一口喜酒,抓一把喜糖,沾一沾新人的喜气。
在新郎接亲前,临时厨房就已忙活开来,上蒸屉,下油锅,菜肴香气不断扑鼻而来。新郎接到新娘,要赶在吉时入门,而快到吉时时,来赴宴的村民们便会夹道欢迎,站成排,迎着接亲队伍,送新人进门。
新人进入村口,爆竹声响起,爱凑热闹的村里孩子成群结队地追逐着迎亲队伍,笑着叫着看新娘子。新人进门时,唢呐便吹响第一声,笙、三弦琴跟着起鸣,悦耳声声,与鞭炮齐鸣。
新娘进门后,喜家亲戚便会给接亲队伍和娘家人端上喜糖,再给大家递上茶与糖水。先喝苦茶再来一杯红糖水,意味着新郎新娘的生活苦尽甘来,蒸蒸日上。新娘踩着红地毯,跨过散着香气的火盆,缓步走向家门,拜见父母与亲戚长辈。
在保山,有的少数民族村落的喜宴还能碰上新人带头的打歌环节。不同地区之间有着一定差异的民俗,去一处村子,便有一处村子给你带来的惊喜。
乡村婚宴一般都是流水席,吃完了就走。但在很多喜家的庭院中,甚至是村道上,全是座席,乡里乡亲们显然并不拘谨,酒过三巡后,就打开话匣子说个不停。
保山乡村的婚宴一般分为三段,相比正席的大鱼大肉,现在的人们反而更喜欢吃正客当天的早饭。荤素各半,不像正席吃的全是肉,而是恰到好处的清爽。在有些村子里,婚宴上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火烧肉,火烧肉基本出现在正客当天的早饭上,因为猪肉是最新鲜的,拌着吃甜,搭配上猪血旺现炒香,那种滋味只有在保山吃过年猪饭的人才懂。
各地婚宴里通常都有八大碗。保山乡村婚宴正席中的八大碗一般酥肉、红肉、丸子、肘子四样菜雷打不动,其他的可根据喜家要求或时令做出相应调整。
保山乡村婚宴上深得人心的菜还有粉蒸山药和藕。无需过多修饰,来自田间地头的味道朴实无华直击人心,有着茴香香味的香甜山药入口即化,藕的酥软也是爽口。
精瘦的猪腿肉与猪肝,搭配着咸香口的卤拼,也是农村婚宴上最常见的。刀工好的师傅,会把肉片的厚薄把握得恰到好处,配上咸鲜口的香浓蘸水,让人怎么也吃不腻。
正席上无疑荤类最为丰盛,鸡鸭鱼猪,不做更多修饰,主打的就是一个字——硬。吃肉吃到一个爽,不求菜品精致,但味道必须实在。
乡村酒席,将十里八乡的烟火汇聚在一起。平时田间地头或是外出务工的人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说农事,谈往事,家长里短,谈天说地,总能说到一块。
哪家有酒席要操办,乡亲们都会相互帮衬,将家中的八仙桌、条凳,甚至是多余的菜盆、碗筷、蒸屉都拿来集中于此。
宴席上,掌勺下厨,生柴添火,传递菜肴,在简单的你一言我一语你一递我一接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起来。
不论哪一个地方,乡土都是魂之根本,是滋养人长大的血脉。乡土宴席,让每个人记住自己的来路。即便现在这种场合比从前少了,但不尽的乡情其实一直都在。在乡土宴席的氛围中,我们吃的不单是美味,也有念想、情怀,更有舌尖上挥之不去的乡愁!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