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夷方”苦旅者的一块丰碑 ——追访滇西著名的实业家梁金山

发布时间: 2023-09-04 16:23:54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七十年代的梁金山先生666保山日报网

  青年时代在缅甸的梁金山666保山日报网

  梁金山因挽救矿洞3000多名工人的生命,英女皇电召梁金山到伦敦会见,赞赏他“智可通神”,并奖以左轮手枪2支、猎枪1支、银刀1把。666保山日报网

  梁金山在缅甸的生活环境666保山日报网

  一九七七年梁金山病逝于蒲缥老家666保山日报网

  □ 苏加祥666保山日报网

  梁金山,1884年出生,1977年逝世,保山市隆阳区蒲缥方家寨人,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在缅甸从事银矿业的生产,是当时在云南滇西颇有影响的实业家。1910年,梁金山在仰光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相遇,遂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并在缅北华侨中筹措经费,资助革命。1931年,当国难当头时,梁金山积极投身抗日运动,领导华侨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1932年,捐资200千克白银支持蔡廷锴将军领导十九路军保卫上海的战役;1932年,鉴于滇西怒江天堑阻碍中缅贸易的发展,他耗资卢比20余万盾,历时3年,修建了滇西直通东南亚的咽喉要道——惠通桥(1935年通车)。1934年,捐资250千克白银支持保卫古北口的宋哲元部队;滇西抗日开始后,他将80辆汽车和1架飞机捐献给祖国,还每月支持卢比100盾,当时国民党中央派给云南省的救国公债他一人就购买了一半多。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党中央授予“模范党员”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金山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云南省侨联副主席及德宏州政协副主席,积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贡献。666保山日报网

  在滇西边地,梁金山这个名字早在我走入人世以后就在耳边响着。原因是我父亲从十四岁开始一直奔波在“夷方”谋生的道路上,这个名字一直伴随在他艰难的行旅途中。他后来虽然老了,甚至到了垂暮之年的遗嘱中还反复强调他记住这个名字的初衷:做人做不了伟人,但要做个“梁金山”。后来我发现,“梁金山”并非是我父亲口中一种随意的闲聊,而是镌刻在老人记忆深处的一块永不塌落的丰碑。666保山日报网

  “梁金山”是个什么人?说实话,当时我对父亲被其所述故事感染时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由衷钦佩的表情感到不可思议。他不就是一个“有钱人”吗?这种“有钱人”,不管是哪个时代都多得不可胜数。如果说与别人稍稍不同的话,梁金山走的不过是一条先穷后富的道路。类似这种“先苦后甜”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比比皆是。在无知的童年里这种故事无非就是个“故事”而已,它不过是故事讲述者的一种善意的逻辑“圈套”:人的一生“都会朝着好的方向走”。事实上,稍微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自己谋生的道路上都期盼着能一夜成为“百万富翁”。这种“期盼”本属发财心理的一种本能愿望,应在无可非议的范畴。但问题是其最后的结局都会如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圆满?666保山日报网

  后来我在梁金山故乡——蒲缥的调查采访中发现:“读”梁金山、“听”梁金山,如果仅仅局限在“读”他是如何发财,“听”他是如何成为一个名扬滇西的“大财神”的话,就很容易坠入“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志”的那种世俗成见的范畴。其实,在梁金山故乡所有的“民间传说”中,似乎与钱并没有多大的联系,许多人在讲到他时,往往忘记了他艰辛积累的财富,而迷恋于他为人忠厚、仁义的一个普通百姓的一面。在民间,梁金山事实上是财富与人格同步递升的一块坐标。在家乡蒲缥方家寨活了九十多岁的梁金山,其间历经了人生的坎坷和变幻无穷的政治风云,但这块“座标”一直挺立不倒。我想,一个大富翁,被人记住的不是“财富”,而是永不泯灭的人格风范,这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对于梁金山来说,无论是抬头对祖宗,还是俯首对后代,这都应该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当然,这位老先生生前可能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但恰恰是这种不重“考虑”而重“怎么做”的人格规范,建构了梁金山在民间“圣名”久传不衰的魅力。666保山日报网

  我知道什么叫“永垂不朽”。你能造下一个地球,容纳千千万万的生灵平安生存,这种伟人风范,当然应该算是永垂不朽;你对一个走在摇摇欲坠的藤桥上坠入河底或者是在无妄的火灾中扑腾挣扎的平头百姓携手相救,这种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善小”行为,难道就不是“永垂不朽”?在民间,梁金山死后“阴魂”的久远不散,正是他生前举手投足之间与群体生命特别是与那些弱小无依的个体人群之间的一种真诚的尊重。据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刚刚十六岁的梁金山因欠债被殴打,第一次远走“夷方”谋生,身上仅揣着5元钱。当时他走进怒江,跨过腊勐渡口(那时横跨怒江的著名的惠通桥还没诞生)的藤索桥时,一个老者在桥头卖粥,饥饿难耐的梁金山真想喝上一碗粥,但他摸摸兜里那5块钱,忍住了:这是孤寡无依的母亲给他的全部财产,他要用这饱含着母亲泪水的家当去“夷方”开辟一块能拯救自己和家庭的新天地。正当他呆望着卖粥老者桶中甜蜜的稀粥时,江面的藤索桥上突然掉下两个赶马人,许多过桥的人望着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只能垂泪痛哭,毫无办法。梁金山问卖粥老人:藤索桥上经常有人掉下去?老人回答一年至少有几十人要葬送江中。梁金山立即跪下,紧紧握住藤索桥绳,泪水如潮涌流:假如我梁金山哪一天有了钱,我一定要在这江面上造一座桥……卖粥老者听了,老泪横流,双膝爬下,直向这个抓着绳索的少年举手作揖:我的老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媳妇、我的孙子,都是死在这条江上的啊!小伙子,就凭你这两句话,我请你两碗粥!666保山日报网

  就这样,梁金山启程西去,只身闯入了“夷方”。关于梁金山“夷方”发迹的历程,民间的传说极富张扬的传奇色彩。有人说,梁金山初入“夷方”,主要是想从事玉石矿的挖掘,但几年过去穷得身无分文,根本找不到值钱的玉石,工友们都劝他就此罢手回家吧。但梁金山就是梁金山,他深信“财不欺穷,但欺‘懒’”,只要不停地寻找,总会找到真正值钱的玉石。一次他在寻矿的途中,发现一个被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便将他背回家当作父亲一样孝养起来。后来这个老人被梁金山的孝心感动,就问他:你不是要找玉石吗?我家的后山上就有。梁金山跟老人到了后山上,扒开腐质败叶一看,果然露出一片色彩缤纷的玉石来。从此,梁金山靠着开采那片玉石矿,成了名震“夷方”的玉石大王,一句话,他富了。也有人说,梁金山被迫出走“夷方”后,是到缅甸腊戌的邦海为英国老板当银厂矿工而致富的。关于这一传说,《蒲缥镇志》有较为可信的记载:一次梁金山在挖矿时,发现矿洞有坍塌的危险,便迅速带领工人撤出矿洞。英方督办为此责骂梁金山是“蓄意煽动工人罢工”,欲将他处置法办。谁知两天后矿洞果然陷落,3000多名工人幸免于难。事发后,英皇电召梁金山到伦敦会见,称赞他“智可通神”,给了他很高的奖赏,并委任他为银厂总管。从此,梁金山名传欧亚,成为深孚众望的人物。从这些传说还是记载里,我们不难发现:梁金山致富道路上的成功跳跃,无不与他个人品质有着必然的联系。666保山日报网

  令百姓感动的不是他的巨额财富,而是他从容为人的品质。抗日战争期间,他个人出资购买了80辆汽车、1架飞机支援滇西抗战,并捐资修建了横跨怒江天堑的惠通桥,为后来的滇西反击战役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曾任云南省侨联副主席、德宏州政协副主席,抗美援朝时,梁金山倾尽家当购买了一架飞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击美军入侵朝鲜。从梁金山一生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当官,你要为民做事;当百姓你要为他人做事。无论是当官也好,做平头百姓也好,如果都这样认真做了,那么,我们所生存的地方,就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美好空间。你我他,都生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古人所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定不是一种遥远的“瞻望”,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那该多好啊!666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666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