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给乡愁安个家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在城里,给乡愁安个家
本报记者 王丹妮 通讯员 裴勇佺 杨雪楠
草墩、石磨、杵臼、簸箕……走进隆阳区青华街道沈官社区的乡愁记忆馆,穿越感扑面而来。在有限的空间内,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其见证了社区的历史变迁,也勾起群众对往昔的回忆,营造出浓厚的乡愁文化体验感。
沈官社区是应保山中心城市开发建设而组建的社区,也是农村向城市转变的典型社区,基于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市开发建设等原因,辖区涉及拆迁户众多,属于典型的拆迁重建区。2020年1月,沈官社区正式挂牌成立,社区党总支始终坚持以建设“美丽、安全、智慧、快乐、活力”为目标,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为方向,创新服务意识,让广大被征地农民“搬得来、住得好、生活有盼头”。
“以前农闲时,我们就会在土墙堆砌的院落中纳草鞋、编草墩、舂豆豉……好不热闹。”随着时代的发展,记忆中的村庄生活在沈官社区已渐渐消逝,如今这里的居民都搬进整洁明亮的高楼,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步入了正轨。
“我是沈官人,自小在沈官长大,我希望我们的后辈也能够了解沈官的过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沈官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正志说,现在社区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学习,他们对沈官的历史知之甚少,如何唤醒乡愁记忆,成为社区党总支面临的一道难题。
为了将“老村民”的共同记忆留在新社区,2021年,沈官社区决定打造“乡愁记忆馆”。为此,该社区开展了“‘石’代记忆,乡愁聚心”主题活动,动员党员群众主动捐出老物件、老照片。此次主题活动来参与捐赠的人络绎不绝,从粮票、磁带、扬谷机到草墩、蓑衣,再到杵臼、犁耙,无一不体现着沈官人的乡愁记忆与凝聚力。2022年4月,乡愁记忆馆开馆,社区邻里街坊齐聚一堂,共同回忆当年苦甜相伴的岁月。“乡愁馆里忆乡愁,看到这些,就想起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要感党恩、跟党走,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社区居民王阿芹满是感慨。
此外,每逢节日,沈官社区还会在乡愁记忆馆里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今年五一,我们就在乡愁记忆馆里举行了‘品美食·忆乡愁 共话邻里情’活动。当天,有的居民在这里编织草墩、草席,有的在舂豆豉、做豆腐宴,居民们细细品味着浓浓乡愁,洋溢着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情谊。”王正志说。
值得一提的是,大棚蔬菜种植、豆腐产业、草编文化都曾是沈官社区的特色产业,也是该社区乡愁记忆中的组成部分。为了做好特色产业这篇文章,社区通过入户谈心、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等方式,鼓励动员年轻人就地创业,同时由党员带头率先开展易地大棚蔬菜种植,豆腐、草墩产销。
今年以来,沈官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实际深挖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将乡愁记忆馆打造为集石磨文化、豆腐文化、草编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展厅,真正把乡愁搬进街区,将记忆带到家门口,让乡愁记忆馆成为沈官社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橱窗。
如今,乡愁记忆馆展厅已成为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文化与特色农副产品融合、产销衔接的一条新路子,也是壮大集体经济的一次新尝试。“我们致力于打造‘农户+合作社+展厅+品牌’模式,积极对接大棚蔬菜合作社、豆腐加工销售合作社、草墩编织加工销售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者,为产销提供优质源头;以‘李氏’豆腐、蒲团、草墩、藤编工艺品等为重点,通过在展厅展示、线上线下推广等途径,促进产品交流,提高‘品牌’影响力,推动农副产品走出去,带动居民走向致富路。”沈官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德美介绍。
乡愁记忆馆不仅是沈官人前行道路上留住乡愁、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纽带,更是激励居民找寻认同感、归属感,传承勤劳、坚韧、朴实、善良品质的重要载体。乡愁记忆馆展销平台的搭建,则实现了“后田生产、前馆展销”的目标,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汇聚了乡村振兴强劲动能。“接下来,我们将以‘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销售,助力沈官优秀农副产品上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关于未来,王正志信心满满。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