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米河村:党建引领增效能 乡村治理换新颜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近年来,昌宁县更戛乡米河村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支部建设、聚力产业发展、聚效基层治理,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围绕“党建+”抓实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发展,实行“五组一联”工作模式,助力乡村治理再上新台阶。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强组织增效能,凝心聚力促发展
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头雁领航”作用。米河村认真执行“第一主题”制度,让党员干部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认真落实“周一例会”制度,推行“例会+学习”“例会+周报”“例会+计划”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深化学习实效,提升工作效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积极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将米河村党建+27项工作细化,分工到人,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规范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班长”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抓班子带队伍,不断提升班子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建强“三支队伍” ,赋能组织振兴。一是激活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优化组织设置,扎实开展自然村党支部书记述职工作,找准问题症结,不定时对5名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提升履职的综合能力,建强“小支部”,发挥“大作用”。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费日”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致富能手、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的源头储备,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选拔任用过硬的“领头雁”,选树“先锋模范”。三是村民小组长能力素质再提升,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对全村18名村民小组长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引导乡风文明、突出产业发展、着重生态宜居、聚焦社会治理,不断提高村民小组长的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水平,当好农村发展的“领头雁”、民情民意的“代言人”、促进和谐的“稳压器”、富民政策的“宣传员”、乡村建设的“先行者”。
米河村法治广场
“院村”共建共治,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昌宁县人民法院和米河村以“院村党建”为重点,实现机关与社区党建共联、资源共享、发展共促、互助共进,进一步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依托米河村养老居家服务中心,以“一庭一场一队一室(即微法庭、法治广场、志愿服务队、村民说理室)”为载体,共建微法庭大服务,增强群众遵法、畏法、守法意识,着重优化“红色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联防队作用,抓好日常动态巡逻,根本上提升群众的安全感。用好用活村规民约,形成良好的约束激励机制,摈弃陈规陋习,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党建引领聚合力,村容村貌换新颜
积极构建“村党总支统筹、网格化管理、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工作模式,坚持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破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难题,推动村容村貌换新颜。
排版图片:乡村美丽公路
坚持党建引领,抓实网格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网格员,坚持“按岗定责、责任到人”,提升网格员参与网格治理效能。以村民小组为基础单元,将全村网格员按照“定岗、定人、定责、定区域”原则进行责任划分,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效能,实现本辖区“一网治理、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尽其责”的工作局面。
动态监管,激发公益岗队伍活力。建立健全“每月一考核、每季度一评议”机制,及时调整不称职人员。制定公益岗管理方案,划分管理区域,细化管护措施。每月组织公益岗队伍集中开展公益活动3天(巡山护林、整治环境卫生、抓村集体经济等),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时间观念,统一行动步调。每月量化护林工作和保洁工作,分管领导对目标任务督促落实,确保公益岗队伍发挥作用。
米河村
“五组一联”强化治理,推动乡村振兴
米河村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深入推行“五组一联”工作模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发展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成立了“产业振兴组、环境提升组、文明新风组、综合治理组、致富帮带组”5个工作组,由驻村第一书记担任组长,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担任副组长,实行1名党员挂联N户群众制度,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筑牢组织根基、群众基础。(段光玉、孙斌)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