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之江山多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历史文化“浓”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历史文化“浓”
本报记者 张 博
自腾冲市区南行8公里,青山环抱、山中有海,澡塘河谷中、热泉喷涌处,就是国家5A级景区——热海。早在明清时期,热海就享有“一弘热海”之盛誉,是腾越古十二景之一。“妙绝东南水一泓,十分热度本天生,初疑地火焚山势,得似江流赴海声。”是对热海最生动的描述。
热海热,是自然馈赠毫不吝惜。热海的出水水温极高,最高高达102℃,有14个温泉群的水温在90℃以上。高温高压喷泉、汽泉、沸泉从地底涌出,前人惊叹间为它们写下“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天,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的词句。
从热海正门进入,依着起伏的山势,20多处世所罕见、国内仅有的奇珍异泉,像珍珠一般镶嵌在蜿蜒的小路上,而游客就是寻宝的探险者,穿过这处密林自能见得一处宝藏。在山势高处眺望而下,谷间有热气盈盈而出,似是仙家之地。循着曲曲折折的步道,脚下是千万年间的大地脉搏在跳动,身侧热泉流淌化作阵阵水汽,耳边有山涧奔腾呼喊。“蛤蟆嘴”旁,山风阵阵裹挟着浓郁的硫黄味将旅人拥入怀中,水汽随风飘散,抚去他们远道而来的疲惫;“鼓鸣泉”咚咚作响,诉说着千万年间腾越大地上热泉奔涌的故事;“大滚锅”是热海的心脏,泉水日夜不息地翻滚、汽浪分秒不停地蒸腾,人们用它喷薄而出的气浪蒸煮鸡蛋和花生,游客们就在“大滚锅”旁感受热海热度,品味腾冲美味。
热海热,是有人为她不远万里。385年前,暮年徐霞客朝西而行,走过万水千山与这片滇云之地相遇,他深深被云南的秀丽风光、地理地貌所吸引,写下《滇游日记》。书中,他赴“汤”蹈“火”探秘腾越大地,既惊呼热海温泉的疗效又感叹于火山浮石的神奇,因此也为腾冲留下“极边第一城”的美誉。斗转星移、时空交错,数百年过去了,他书中所描写的热海奇观,依旧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人,他们手捧百年前这位山水霞客的“旅游攻略”,试着追寻古人探索的脚步,触摸火山热海不息的脉搏,那些喷涌了千万年的热泉还是像昔日一样,不管不顾地温热着每一个旅人的心。
热海泉质为重碳酸钠型水,泉水和蒸汽中含有碳酸、硅酸盐、硫黄等矿物质,具有温度极高、水质极软、酸碱度适宜、矿化度极高的特点,同时达到了饮用矿泉水和医疗矿泉水的标准,还对人体疾病有特殊疗效。我国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不远万里带病归国,1936年来到腾冲热海疗养,不到半年身体痊愈。疗养期间,李根源先生亦为热海之美所倾倒,写下“热海翻波起怒潮,熊熊烈火地中烧。”现热海景区内砾岩石上的“热海”二字就是他所书,后人称之为“热海石”。
热海热,是有人爱她经久不息。曾经,诗人李瑛为她写下诗句:“崖壁上三百岁的苔藓,老林里五百岁的古藤,都记得一千年前驿道丝绸的闪光,两千年山野击打的鼓声,这里,九十座火山,有九十倍的激越,这里,八十处温泉,有八十倍的热情。”而这片土地不愧腾冲热海之名,她用热的温度、水的包容,孕育了一批自己的青年诗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着文学艺术创作的春风,这座极边小城也迎来了属于它的文学创作春天。1989年,一群怀揣着文学梦想的青年诗人在此相遇,热海诗社就此诞生,成为那个时期腾冲培育文学创作的一块沃土。在社长武叶的主持下,热海诗社共出刊11期,发表作品600多篇。青年诗人们描摹着前人的笔迹挥斥方裘,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书写热爱。随着时代的变化,热海诗社作为一个民间文学社团,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她像一颗流星曾经璀璨地划过滇西夜空,短暂而耀眼。诗人们带着热爱再次启程,将这份土地的热度撒向不同的行业。
一群又一群奔赴火山热海的人、一群又一群为火山热海奔赴的人,他们脚踏同一片厚重热土,穿越百年相拥,正是他们,思索着远古的思索,让热海更热。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