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村的产业升级路——卡斯镇的农业转型探索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牧草
本报记者 傅华平 蒋怡 通讯员 王绍文
“当农民不再觉得农产品难赚钱、当他们能从产业发展中看到希望并有了‘我转型升级我受益’的认识时,他们主动融入转型升级的意愿就会加强,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昌宁县卡斯镇,百万村集体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打破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主动迈出转型升级步伐,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小水果带动的大转型
8月下旬的昌宁县卡斯镇酷热难挡,稻田里,已有村民开始收割水稻。“这片水稻月底也开始收割了。”卡斯镇龙潭社区党总支委员孟成新指着村口的一片稻田说。虽说水稻还未归仓,但却已有一笔收益落袋。“今年,我们首次尝试养殖稻花鱼。捕捞当天,上午10点左右游客开始下田捕捉,边捕边卖,150亩田的稻花鱼下午5点半左右就卖完了。”孟成新乐呵呵地说。“仅稻田鱼每亩就增收了1000元左右,还没算节省的农药化肥成本。”
作为一个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的社区,稻田养鱼只是龙潭社区近年来拉长农业产业链、农旅融合的尝试之一。
2020年,刚刚换届的龙潭社区“社区两委”决定依托社区紧邻集镇、人口流量大、交通便捷的优势,以观光采摘为突破口发展集体经济。在镇领导的协调对接下,云南省农科院为社区提供了七八种草莓品种选择。最终,选定3种试种。当年,17.5亩草莓的采摘体验园就为社区赢得了48万元的收入。
4年来,龙潭社区的草莓采摘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今年春节期间,草莓园的单日最高销售额达到1.6万元,每天毛收入都过万。”龙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志成说。可观的收益,增强了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也坚定了社区依托科技走农旅融合之路的决心。
田间地头的龙潭社区党员干部
社区一方面充分利用卡斯镇热带河谷的气候优势打好差异牌;一方面在对市场饱和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短期内无法复制的采摘品种。
“除了露天草莓,我们还引进了无土草莓、吊蔓西瓜、苹果枣、无刺黄泡等品种,结合时间、节令有效搭配,规避因季节性问题导致的旅游观光空窗期,实现全年旅游观光的有效衔接,并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龙潭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路杰介绍。“像无土草莓和吊蔓西瓜这些品种,价格都是普通品种的两倍以上。”
在位于龙潭社区大泺部村的无土草莓种植园里,一排排种植架上,管理人员正在用白色的覆膜包裹压实用椰糠、草炭、珍珠岩等制成的无土栽培基质,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环境不同,棚内井然有序,清洁卫生。
虽然无土栽培前期投入较高,但产量高、用工少,第二年开始成本就逐渐下降。针对无土栽培对设施化、标准化、智能化要求较高的特点,社区依托农业公司,获得了稳定的技术指导。
这些经由集体经济项目引入的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种植品种,在试种成功后,会通过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党员示范户在社区内推广。通过集体经济项目发挥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农旅融合扩大产业升级的影响力,带动和培育新型农民加入产业升级队伍,让更多群众从产业升级中获得实惠。
在龙潭社区的带动下,卡斯镇已有5个社区、30多家农户发展共计400余亩的水果采摘庄园,形成了特色水果采摘、生态鱼塘垂钓、田园观光游览、傣家风味餐饮、时鲜农产品采购一体化的农旅融合之路,带动100余农户在产业链中获益300余万元。
一株牧草引领的转型
卡斯镇的另一个百万村,龙洞社区的产业升级亮点来自养殖,燃爆亮点的是一株小小的牧草。
卡斯历来有养牛的历史,通常喂的是包谷秆,或是把牛赶到河边、荒坡上散养。在对卡斯甚至周边更大范围的肉牛养殖趋势进行调研后,2021年初,龙洞社区将集体经济发展定位在饲料种植。最初,社区选择的是传统的包谷青贮饲料。经过效益比对和对饲料产业链的分析调研,2021年7月,社区决定把种植品种转向成本投入低、技术要求低、收益见效快的牧草。
锁定牧草种植后,社区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余亩荒地用于种植,当年即获得15万元收益。2022年1月,掌握了种苗繁育技术的龙洞社区把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80亩,并开始投资建设青贮饲料加工厂。
从30亩到180亩,从牧草种植到草料加工,不仅意味着集体经济发展找对了路,也让社区群众看到了一条致富路。
“以前即便有农户种植牧草,也多是小面积种植。一方面是因为养殖规模不大,另一方面是普通农户没有大量存放草料的地方,且未经加工处理的草料难以长时间存储。”龙洞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中正介绍。
见证了集体经济的成功,社区养殖五六头牛以上的农户开始种植牧草并逐渐形成规模,同时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养殖队伍。现在的龙洞社区,牧草种植已达1500亩,有养殖户450户,养殖肉牛3800头,在满足自身养殖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向青贮饲料加工厂出售牧草。2022年,仅牧草加工与销售就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52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5万元。
龙洞社区池田小组小组长赵荣西告诉记者,2021年,池田小组开始在山坡地上种植牧草。由于牧草种植劳动强度不高,适合没有强劳力的家庭,12户种植户中有7户是建档立卡户。池田小组的养殖户和养殖数量也逐年提高,目前共有18户养殖户,养殖肉牛140头。以前养一两头牛的农户,现在都养到了五六头,甚至10头。
2022年8月,形成了稳定的“种苗繁育+饲草种植+青贮饲料加工”产业链的龙洞社区决定再次延长产业链,于是,“千头肉牛养殖项目”在龙洞安家落户。“畜牧养殖中最关键的环节我们都已经可控,意味着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点都提高了。”张中正说。
一片长满牧草的山坡地上,云南昌宁欣然畜牧养殖公司很是显眼。这个按千头肉牛养殖规模建造的牛厂,目前的养殖数量在350头,年底预计超过400头。傍晚时分,工作人员驾驶着装满草料的投喂车进入牛厂,数百头牛争先恐后涌向食槽。
每个库容量约160吨的20个草料库占据了公司的大半空间。雨季过后,公司就开始大量收入草料,经过切短、干燥、粉碎、包装的草料常规可储存一年,它们被运往隆阳区、施甸县的养殖场,每年为社区创造36万元的收益。
公司负责人王俊华指着牛圈下方的发酵床说:“牛粪3个多月就能攒到四五十厘米厚,差不多有五六百方,每方能卖到120元左右,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从养殖场走向卡斯田畴沃野的有机牛粪,既解决了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的问题,又提升了卡斯农作物的价值含量。对以水果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大镇卡斯来说,有机肥还田实现了“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昌宁欣然畜牧养殖公司
“过去,农户绝不会想到牧草种植能成为一个产业。村集体经济的示范带动,让农户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当农民不再觉得农产品难赚钱、当他们能从产业发展中看到希望并有了‘我转型升级我受益’的认识时,他们主动融入转型升级的意愿就会加强,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就会加快。”卡斯镇镇长孙继红感触颇深。“他们主动对接政府、企业,寻找市场经营主体,了解种、产、销各环节的问题,还主动到外地学习考察、借鉴经验,引进新的产业。”
群众思想行为的转变倒逼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帮助群众做好产业选择,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引进适合本土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引导农民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孙继红说。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盛。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乡村振兴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依靠村集体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卡斯镇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