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女画家尘封百年的腾越美食记忆(一)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旅行同伴
傣族妇女
艾米丽的护卫士兵
大理草帽和傈僳族妇女
霁虹桥
□ 杨晓东
我遇到过的每个有幸去过中国的聪明人,都曾倾倒在那神奇的人民和神奇的土地的魔力之下。
我希望用我的钢笔和画笔尽力准确和生动地展示中国的真实面容,这种魔力能把即使从来没到过那里的人也迷住。
只要贴得足够近,人们就有可能成功地描述一个民族的心灵。
——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
1907年,英国女风景画家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开始了她在中国的第二次旅行。她在中国旅行的终点站就是今天的腾冲。百年前的那个时代,像这样旅行的女性很少。她在《中国的面容》一书中记录了100多年前中国的社会情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鳞半爪,同时抒怀自己旅途中的感受。特别是腾冲给她留下清新温暖的印象,当她离开腾冲上路时,转身回望,饱含泪水的心灵默默物语:腾越,让我再深情地看你一次……
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1860年生于英国。她儿时常被那种真实、纯朴、自然,充满生气,色彩绚丽的英国风景画感染,唤起她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她选择了习画。
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19世纪海上贸易和殖民掠夺频繁,为了解决具体目标的地形地貌,英国地形画一度发展起来。在绘制地图性质的地形景物画中渐进地增加了画的审美性。因此,英国的水彩风景画发展较快,成为早期最具英伦特色并取得最高成就的画种。英国故有“水彩画故乡”的美誉。
她赶上了那个时代,追寻着代表英国风景画最高成就的画家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的足迹,一生勤奋练习,在艺术的体验中始终贯穿着哲学的思想:“面对大自然永恒的壮美,人生的历程是短促而虚幻的。”
她的风景画感觉敏锐,富于幻想,善于精密地观察大自然,细心领悟自然的诗情画意,开创个人的艺术风格,对表现景物、人物有强烈的兴趣。
在朴素的生活中,阅读是她内心的栖居。
一本哈德森·泰勒写的《中国的精神需要和要求》一书,撼动了她那颗平静的心。
1893年,她随传教士去了太原府,在一个医疗救助机构度过了一年。因为工作原因,她去不了更多的地方,初始看到的中国,让她伤心至极。
14年后中国正在巨变,那充满阳光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土地,抒情诗般的田野,巍峨俊秀的山林,奔腾不息的江河,云南府造型优雅的青铜器,高黎贡山的莽莽林海,奇花异草,生态美食,她能身临其境地亲近它,那该是一幅多么宁静、和谐的美妙画卷。
这一派令人陶醉的景色,正是风景画画家渴望的天堂。
而旅行是她喜欢的一种享受,所得到的是一种灵魂上的涵泳与自由。
去中国,去云南府亲近那里的自然。
去中国,向那里的人学习精神与自然的交融与体悟。
1907年9月,她乘船离开英国,向着她内心充满神秘感的云南府一路走来。
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于1907年10月到达中国上海,她途经青岛、山东、河北、湖北、重庆、四川进入云南府。
行进在云南府的山水田野,彩云之下,是她一生一次曼妙的写生作画与美食之旅。
进入昆明坝子给她的第一印象是:
“离开群山而穿越炎热的尘土飞扬的平原,也有令人快意的地方,百灵像在英国一样无忧无虑地啭鸣着,鹤在不亦乐乎地忙着自己的生计,松鼠在树木间嬉戏。临近首府时,村庄多了很多,路上人来车往也大大的频繁起来。这里有大片田地的豆子,在我看来,它们是最香的作物。”
在这段有趣的描述中,豌豆引起了她的食欲。
云南冬春季节种植的豆类主要是豌豆、蚕豆。而英国人对豌豆情有独钟,正餐中若有豌豆一菜,必会喜上眉梢,容易使人胃口活跃起来,每段路程过后到达目的地时,所享用的菜肴味道更加鲜美。
英式的烹饪风格是拒绝那些轻佻的,不稳重的,简单随意地混杂在一起的欧陆风格的食物,他们的烹饪理念是:“最好的材料,不需要任何装饰。”而豌豆就是他们认为的最好食材。
英式的“土豆火腿沙拉”都要用上豌豆,配上洋葱、白醋、胡椒、橄榄油、蒜蓉沙拉酱。有豌豆的这道菜品,就像在美丽的泰晤士河畔孕育而生一般,传承了英国美食的一点一滴,执着于美味品质。品上一口,这样的美味激起内心的无限向往,如同徜徉在河边,望着静静的河水,触动味蕾,更触动内心波澜,令身心感动……
还有一点是英国人认为吃豌豆逗趣,而且还有一套豌豆吃法的套路:
餐叉拿在左手与刀并用,叉尖向下,用刀使豌豆静止,同时用叉尖向下的方式刺上三颗豌豆,然后用刀将几颗豌豆略微挤扁推到叉背上,刺起的豌豆挡住了叉背上的豌豆不会下滑。
说来有点复杂,实际操作并不那么使人难绕。
到达云南府,正好是中国的新年,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安排厨师在昆明采购豌豆,认真地做了一餐中西美食享用。新鲜的云南豌豆,勾起了她脸上的笑容,享受着童话般的香甜味道。
一路的辛苦就在豆香的品赏中淡然消除了。
在去大理府的路上,自然风光的美艳,使她沉迷于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国度里。
“我们越来越被风景的美丽和春天的愉快所陶醉。河岸上满地的报春花,山坡上明艳艳的,是玫瑰色的山茶,大红的杜鹃,红而白的杜鹃,黄的茉莉、铁线莲、秋海棠,以及无数开花的灌木,其中有许多我们以前从未见过。世界的这部分是我们那里大多数开花灌木原先的生长地。这对植物学家将是个天堂,令人渴望掌握许多科目的更多知识,以便更快乐地享受这一旅行,更彻底地得益于它。”
当时光回溯到1868年时,她还是个8岁的小女孩,一个名叫安德森的英国人就率领一支探险队进入高黎贡山,采集了无数的花种和球根,远涉重洋,迁徙到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邱园,生根开花,极大地丰富了英国的植物和花卉品种。
她初学风景画时,就常去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写生绘画。当询问植物学家一些花卉知识时,就听说过许多奇异草木是出自中国云南府腾越的高黎贡山。
这次旅行,她终于初次领略到了云南遍地花海的芬芳。田野风光带给她的惊喜,还有那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
暮归的客栈里,又吃上清新自然、美妙绝伦的野生水芹绿菜,这偶然间与野菜的一次碰面,她都无法忘怀……
她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离开大理府,迎着阵阵疾风前往西面的永昌府。途经下关、漾濞、永平、杉阳来到了澜沧江东岸的霁虹桥边。
这是一座用铁链架设的吊桥,英国人称其为“悬桥”。桥的两岸建有中式神庙,高悬的牌匾上刻有“神设”的字样。
激流奔腾的江水,穿过两岸陡峭的山崖,一路向南狂奔。
她在英国读地理课程时就知道这是湄公河的上游。西方统称为湄公河。
看着无数条小溪倾泻江中,不断淹没自身,破碎成万点飞沫。大峡谷长长的咽喉,吞进溪流又吐出江河,坠落着穿过霁虹桥。
这座孤独的悬桥还有那两岸的神庙如此静立地记录着江水日夜不停地骚动。
此刻面对这条神圣的大河,她更感到那句哲语的深刻:“面对大自然永恒的壮美,人生的历程是短促而虚幻的。”
她平静内心,席地而坐,拿出画笔,用纤美的线条记录下霁虹桥百年前的身影。
现有的史料根本找不到它那时的照片影像,唯独艾米丽这位女风景画家留下了这幅珍贵的传储后世的社会档案。
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提到那个时代,现代人都知道那是奢华与精致,其次是讲究与品质。无论从饮食、艺术、服饰、生活方式,都讲究到极致。维多利亚这四个字透着一股傲慢的贵族气质。
她这趟穿越大江大河、高山大岭的旅行,可没有了在英国家中的环境和条件。
当她们行进到离永昌府不远的一个村庄“水寨”,已是下午4点左右,她请脚夫们借张小木桌,照样泡杯立顿红茶,品起了英式下午茶,她那份对生活精致优雅的情愫即便在艰苦的山林中也要充分展现出来。
对当地的风土民情她不排斥,也不否定。随她同行的脚夫们长途跋涉在崎岖的古道,歇脚下来,不时也哼点小调解乏或与田间地头做农事的村姑乡妹们打情骂俏,在她听来也丝毫没有抵牾之感。
替她做翻译的顾先生为她翻译了一段刚刚脚夫与村姑对唱的山歌段子:
村姑:阿哥,你兜住龙套下秧田,想吃嫩草却难沾边!
脚夫:阿妹,哥的胡子旺来容易剃,只怕妹的额头皱了抹不平!
……余音回荡,绕林不绝的唱腔是这些没有进过学校受过教育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奇妙语言,还是他们艰辛生活中的微笑,这真是她读不懂的幽默……
抵达永昌府时已是下晚,厨师为她简单地做了顿晚饭就开餐了。晚餐中意想不到的美食之事冒将出来,意外的惊喜发生了:
“我们抵达永昌府时,绝对是得到了新颖的意外礼物。正做着吃晚饭,地方官那里送来一副拜帖,还有一个包括两只上好的鸭子、两听沙丁鱼、一瓶下院威士忌的托盘,地上还放了两只活鸡。我们为地方官的友善向他表示谢意,收下活鸡,但按照风俗习惯退回了其余的礼物。我们的仆人想要为我们买只鸡而不能得,因而这礼物来得实在是太及时了,我们真该当面谢谢这位客气的地方官。”
永昌府的地方官给她送的礼物,为何她只收下两只活鸡,而其余的食物都退了回去呢?
这得从英国人普遍的阶级标志、美德和性格谈起。
英国人的性格中,主要包含两点:顽强、公平,不贪婪。一向看重的美德是尊重自我克制,讨厌贪婪和自私的心态。他们认为太看重食物,任何形式的贪婪,都是对无所不在的公平原则的违背。如果一个人对食物的欲望太强,却不重视与他人的谈话,这就会给人以偏爱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而不重视交流与友情的印象。按英国人的言行规则,所以她不能全部接受永昌府当地官员送来的所有食物。
但又为什么只留下两只活鸡而不是其他食物呢?
英国人认为鸡肉是一种节制的、温和食物,它适合那些口味清淡,有着“精致”的品位的人,它是一种十足的美味,享用时给人带来愉悦。
根据17世纪英国健康方面的作家托马斯·穆非特所说的,鸡肉是种“纤瘦的、清淡的食物,能让人苗条,能净化血液;适合皮肤健康、生活悠闲的市民,举止温和的人,还有那些正从某些重大疾病中康复过来的病人。”
中国本土鸡在英国人的印象中品质很好。
1835年作为礼物送给英国皇室的中国本土鸡,在英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为了一睹它们的风采而大打出手。
(未完待续)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