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落地腾冲?——腾冲科学家论坛观察 (二)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落地腾冲?
——腾冲科学家论坛观察 (二)
本报记者 杨镕滔
2022年12月,首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在腾冲成功举办,成为年度科技界现象级盛事,打造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开放、交流的崭新平台。众多科学家、企业家围绕高等教育发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应用的真知灼见。
2023腾冲论坛开幕在即,这一年来,有哪些科技创新成果得到转化?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又是如何在极边第一城“开花结果”?
记者了解到,自首届论坛举办以来,腾冲市通过论坛借势、借力、借智,从科普教育、农业发展、医疗卫生等方面,润物无声地“零距离”为腾冲市民提供优质服务,让一个又一个的科技成果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借论坛之势 造科教氛围
“李院士、唐院士,请问化学科目的就业方向是什么?”“请问是什么让你们走上化学研究的道路?”2023年7月16日,腾冲学子们正在向腾冲市第一中学开展科学讲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和唐本忠踊跃发问。
而在两个月前,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就已来到腾一中,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分享自己在科学探索道路上遇到的挑战、成功和经验,点燃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火花。
今年以来,腾冲市借论坛之势,通过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开设科创兴趣小组等方式,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营造出浓厚的“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科普兼职人员1326人、科技教育工作志愿者3166人;有公益类校园科普场馆7个,科普活动室4个;创建火山热海、气象科普、防震减灾、科技馆、高黎贡山博物馆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0个,司莫拉教育基地、帕连艺术村教育基地等研学基地和营地47个;举行专家院士“面对面”科普大师课堂,3位院士、科学家进校园2次,开展“漫谈科学人生”等讲座3场;举行科普进校园特色大课堂215次,有6.3万余人次参与活动。
借论坛之力 助农牧发展
九月的和顺,秋高气爽,稻花飘香,雨洲亭畔的稻田里,人们挥汗如雨忙着稻谷的收割、打谷、装袋、测产,共同见证、参与、分享于5月21日腾冲科学家论坛生命科学科普与民生普惠和顺活动上种下的超级物种“多年生稻”。
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以非洲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亚洲栽培稻为母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经过20多年探索,原创性培育出的多年生稻品种是唯一可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水稻从一年生变成了多年生,实现一次种植,多次收割,农民不必重新买种、插秧,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入选《科学》2022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是中国近年来唯一入选的科技创新项目,也是该年度全球唯一入选的农业科技项目。
除此之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腾冲启迪科学家小镇、曲石镇双龙社区等地实施杂交稻山地旱种栽培技术试种320亩;由昆明生物制造研究院与腾冲启迪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拉丝酸奶生产基地已成功落地腾冲启迪科学家小镇并开启运营;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润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腾冲投资建设林下天麻种植项目,目前已在腾冲示范1900余亩,带动全市种植2200余亩。
借论坛之智 破医技壁垒
“有了这项技术,以后腾冲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更精准的冠心病检查啦!”今年3月,腾冲市中医医院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孟兆辉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对一名71岁的腾冲患者开展了冠心病精准治疗新技术——压力微导管冠状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
据腾冲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主任任成龙介绍:FFR即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是冠心病功能学有创评估的金标准,该技术能将一根细如发丝的压力微导管送入心脏冠状动脉内,经过精准的数据测量,便可测定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让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是否需要对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植入支架,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为患者及社会大大地减轻医疗、经济及思想负担,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
早在2020年5月10日,孟兆辉专家团队就已在腾冲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立工作站。工作站成立以来,孟兆辉先后参与义诊2次,接诊病人近百例,指导介入手术800余例,查房60余次,开展学术讲座2次,覆盖各级医院医务人员近200余人,指导腾冲市中医医院开展了冠脉介入、起搏电生理、先心病封堵、外周血管微创介入等一个又一个新技术。
今年4月28日,孟兆辉在参加“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生命科学与大健康论坛”期间,又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云南省中医医院李易教授等6位国内心血管、神经内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到腾冲市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让100多名患者免舟车之苦,除奔波之痛,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家级的医疗服务。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