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手工抄纸的坚守与创新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将深棕色的竹帘投入纸浆水中,然后快速捞起,让纸浆均匀平摊在竹帘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湿纸页……初冬时节,在腾冲市界头镇新庄社区的家里,杨子艳正娴熟地制作抄纸。
腾冲有“三宝”,“腾宣”“腾药”“腾编”。其中的“腾宣”,说的就是新庄社区的手工抄纸。据社区龙氏家谱记载,是其祖先从湖南迁入,利用当地丰富的构树皮制作手工抄纸,世代相传,颇受文人墨客青睐。
近年来,随着购买者消费需求变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古老的手工抄纸焕发出新活力,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更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只为体验手工抄纸的制作工艺。
在此契机下,当地党委政府挖掘手工抄纸的多元价值,让更多村民享受农文旅融合带来的红利,进而让手工抄纸这项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坚守:文化符号带动农户增收
展示完手工抄纸的制作技艺,坐在小方凳上,面对来访者的杨子艳紧张情绪来了。她把膝盖紧紧并拢,上半身向前缩成一团,然后双方交叉,用力压在两条腿并拢后形成的缝隙里。
“从20多年前嫁到这里,我就跟着我丈夫学着制作抄纸。”她不自然地笑着说,眼神不太敢直视来访者。
杨子艳的丈夫叫龙德尧,从杨子艳的讲述中得知,丈夫五六岁时就帮父母打下手,上山找料、沟边洗料、烧火煮料……10多岁时就掌握了手工抄纸制作技艺。
起初,一家人主要做祭祀纸、茶叶包装纸,做好后卖到界头镇上,那里专门有人收购。可因为利润低、市场窄,特别是现代工业书画纸带来的冲击,任凭一家人怎样投入心血和汗水,赚来的几个钱也仅够养家糊口。
面对困境,龙德尧和杨子艳一方面转向制作市场需要更大的练习纸,一方面想方设法从地里“刨”收入。“大春种烤烟,小春种油菜,中间几个月套种玉米。”杨子艳说。如此一来,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慢慢改善。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2014年前后。那几年,腾冲市党委政府引导老百姓发展乡村旅游,新庄社区用手工抄纸吸引游客,还建了手工抄纸博物馆,利用文化符号带动农户增收。
起初,“游客来了,院子里鸡鸭乱跑,脏得很。”龙德尧和杨子艳赶紧行动起来,把牛棚拆了盖了面楼,把小作坊改成体验区,又把房间改造成民宿,增强游客的体验效果。
硬件设施提升了,到杨子艳家的游客多起来。“连外国人都有。他们来了既能体验做纸,还能欣赏田园风光。城里人不就喜欢这些嘛!”她笑着说,紧张情绪缓解不少。
活力:年轻人投入到手工抄纸的制作中
游客来了,除了体验,总要带走些什么。在党委政府引导下,两口子拓展产品种类,除了制作练习纸,还制作油纸伞、纸扇、笔记本、灯罩等文创产品,给游客更多体验感的同时,也试着增加自家收入。
日子越来越好,2021年,两口子拿出40万元积蓄,又贷款15万元改造了耳房,改善了民宿环境,让游客来了住得更舒心。
与此同时,地里的活计两口子也没拉下。这两年,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政策引导下,两口子流转土地规模化种烤烟。今年12亩烤烟,收入6万多元。虽比不上抄纸收入,但也是自家收入的一大部分。
在新庄社区,把地种得好、把纸抄的好的远不止杨子艳家。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德文说,全社区688户人,高峰期制作手工抄纸的有200多家,去年社区手工抄纸产值达800多万元,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0元。
更重要的是,社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手工抄纸的制作中,让手工抄纸的传承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拿杨子艳上大学的儿子来说,在父母的熏陶下,他不仅学会了抄纸,假期回家还能独自完成笔记本、扇子等制作。
去年12月,腾冲手工抄纸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手工抄纸获得更多的关注。腾冲市党委政府正通过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丈夫是腾冲手工抄纸技艺的县级传承人,杨子艳和丈夫商量,打算以直播的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先试试看!”她笑着说,举手投足间再也看不到紧张情绪。
程 浩 希奕璇 赵黎颖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