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瓢饮间

发布时间: 2023-12-11 09:26:33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瓢饮间vvv保山日报网

   本刊特约撰稿人 李俊玲vvv保山日报网

  1vvv保山日报网

  晨起买菜,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菜市场永远都在此起彼伏的人声中被蒸得热气扑面。vvv保山日报网

  我喜欢先到那个傣族人家开的豆粉铺来一碗稀豆粉,流质的豆粉飘散着股股香气,猫抓心般让人口水四溢。老板麻利地抓起一把米线放入碗里,舀上两勺稀豆粉,辣子花椒几味佐料一放,搅拌后便是一碗活色生香的美食。这种简便快捷的吃食是施甸人的最爱。同样的居住地,同样的水土,让我们的舌尖都长着对味蕾相同的探寻方向,对这碗米线拌稀豆粉情有独钟。就连早晨的问候都是这样的:今早阿有甩一碗稀豆粉?甩,即吃,随意,豪气,喜好都充盈在这个字眼里,带着对食物风卷残云的动感。再没有比“甩”这个字更能体现出人们对食物的垂涎了。vvv保山日报网

  小城的早点铺里多数时间都会遇到熟人,把彼此付钱是常事,好久不见的朋友便趁机聊一下家常。不够吃了,老板会说自己添上点吧,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的。在这样半径不超过两公里的小地方生活,最不缺的就是浓浓的人情味,它会让你觉得温暖、舒坦和安全,却也有着无尽的消磨和散漫。vvv保山日报网

  吃完早点,出门的街道就是农贸市场,我一般不到楼上的菜市场去逛,而喜欢在街道边的小摊位买菜。这些多是周边村民自家种的菜蔬,吃不完拿一部分来兜售。菜蔬刚从地里拔出或摘下,泥土残存,新鲜得滴水,有些菜被虫啃噬得没有卖相,而就是这样难看的菜蔬吃着才让人放心,没有农药的喷洒,膨大剂的注入,这些从自家菜园里长大的菜,带着对主人绝对的忠心。我买菜从不讨价还价,几块钱的东西,它们需要浇灌多少汗水才可以生长到可以出售的模样来。时光一寸寸地等待着它们的长大,而从田地到市场又得经过一双手的不断辛劳。拔菜、洗菜、捆菜、背菜,然后摆摊,等待买主。漫长的时间和繁琐的劳作与所换来的零星钞票是如此不对等。买菜时,看到他们指甲缝里的黑泥,划痕残留的手时,会觉得还价是一种罪过。vvv保山日报网

  新鲜的食材有着勾魂的眼和妖娆的身姿,让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揽入菜篮中。春季的白鹭花是必吃的东西,这种在山坳里怒放的花朵,带着野地的气息,清香四溢。老家满山都是,儿时和表姐一起打白花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和她已阴阳两隔。每次买白鹭花,看到和她年岁相仿的女子,我总会恍惚间看到她,那厚实的手和粗壮的身板,爬树时敏捷的唰唰声把我拉回到从前。她在树上挥舞着竹竿,我在树下承接着花朵,花雨中跌落着我们畅快的笑声。每次烹饪白鹭花时,总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思念,思念那些在山野行走的日子,思念随时咧嘴就笑的表姐,也思念自己再也回不去的时光。vvv保山日报网

  2vvv保山日报网

  立夏之后,雨水渐多,野菜也相继入市。椿头菜、刺包包、鱼腥草、野薄荷、荠菜、蕨菜、芭蕉心……全都蜂拥而至。我喜欢野菜,这些随意生长的植物,吃着让人仿佛回归到野地,五官都变得清明起来。儿时,我们餐桌上以吃到肉食为富足的象征,现在,野菜才是难得的佳肴。幸而,这个小城的市场最不缺的就是这些招展着勃勃生机的野菜。买来、洗净、焯水、切碎,凉拌最佳。也可以烩炒,混着腊肉或骨头鲊,鲜香提味,这是施甸人惯有的吃法,似乎任何一种野菜都可以和骨头鲊混搭,红绿相间中麻辣鲜香,是下饭的不二之选。这段时间,我时常徜徉在菜市场,对于一个喜欢美食的人而言是难得的享受,你会与某种稀缺的野菜不期而遇,像看到久别重逢的故人一般开心。vvv保山日报网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大姐,她额头满布汗珠,浑身散发着山地里特有的蓬勃气息,背箩里是满满当当的野菜。递给我用草捆绑的一束束细碎的叶子,我在水沟边见过此物,不知何名。大姐说,当地人叫它猪食菜,以前都是喂猪的,现成却是难得的美食。我一查,才知道学名叫马蹄菜。大姐看着我迟疑的样子,开始说起这菜的神奇之处来,她前段时间牙龈上火,一直肿痛,就是吃这个菜治好的。她说,吃了好多药,也不如这水边的烂叶子管用,今天特意挖了许多来兜售。说到马蹄菜时,她的语调明显地上扬,眼神变得异常明亮,似乎这菜的药用价值是她发现的。“生吃,焯水后凉拌,炒肉都可以呢。我就是吃了这个菜才猴了跳起八丈高!好东西呢,我才不会哄人!”(猴,意为人很精神)她跌宕起伏的肢体语言渲染得这菜立马熠熠生辉起来,让我不买都像是人生巨大的错失。乖乖买回家,洗净,就着蘸水吃。一股清淡的香气伴随着微微的苦凉之味,的确是很特殊的野菜,吃了让人神清气爽。如果吃多了肥肉,这菜去腻最佳。vvv保山日报网

  其实,山里的很多野菜,我都喜欢生吃,入口,便让舌尖与野地里的净土、露水、云雾和清气来一次彻底的交融和碰撞。吃着这些微苦清凉的野菜,我想到了儿时,家人只要有小病小痛,阿奶总会到野地找些草叶回来,或煮或煨,或就着佐料吃,三两次便可把那些缠身的病痛驱走。鱼腥菜消炎,野薄荷去火,刺菜止血,车前草解毒,蕨菜利尿……各色野菜就是阿奶的药方,山野就是硕大的药库,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们营养。在实践中的不断验证和选择,提取出属于民间才有的信手拈来的财富。这是集大成者的丰厚经验,让人类对土地从古至今保有着强大的信赖。阿奶是大自然的药剂师,她说,连马鹿都知道受伤了去吃跌打草,何况是我们人。大地是一本无字的书,每个生灵都能读懂。这些依存于山野的万物,相生相融,彼此成就。草木和人在时令中承接着同样的命运,而它们却比人宽厚得多,它们奉献出了自己,成全了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vvv保山日报网

  3vvv保山日报网

  人与自然的默契就是在舌尖最直观的感受中达成的。土地源源不断考验着人的智慧,没有冰箱等技术手段的年代,老百姓总会想出各种办法让食物的储藏时间最大化。施甸人在这方面尤为擅长,知道如何将食物以最久长的保存方式分置到细水长流的日子中。腌腊就是民间保存食物的一种智慧体现。vvv保山日报网

  冬腊月时,老百姓都会杀上一头年猪,以备将来一年的吃食。骨头鲊是最常见的腌腊,盐巴、辣子、花椒,还有草果、八角、茴香、姜丝,这些佐料按比例与剁碎的排骨糅合起来,再浇上几碗白酒去腥提鲜,一系列的操作不仅让排骨香气扑鼻,又延长了储存的时间。搅拌好后紧实地压在陶罐里,只待时光悄无声息地将佐料与肉食融为一体,大致百天后,才是启封开罐的日子。陶罐里,安置着一个主妇的辛劳和调配。千家有千味,就是这道普通的骨头鲊,你也可以尝出不同的滋味来,每家每户的琐碎日子都沉淀在这大大小小的陶罐里。食物有各自的腌制时间,腊八的水泡豆豉是最好的,冬月杀猪腌骨头鲊味道最佳,过年前制作的肉肠口感好。食物也和种子一样,遵循着人们长期以来所定下的节令,不能差池,逾期酿制,味道就截然不同了。人们秋收冬藏中,一切皆依照时序而行,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有不可违拗的自然规律,包括食物。vvv保山日报网

  多年前,我曾下乡到山野里,走得人仰马翻,饥肠辘辘。远远地看到一缕炊烟,像一双手在召唤着我。走近,才发现是一个独家村,一户人家孤零零地晾在野地里。还好,喧闹的鸡鸭,四处弥散的烟火驱散了这里的孤独,沸腾的生活场景总会让静默的山野变得生动起来。主人家热情地留我吃饭,我毫不客气地答应了。说话间,男主人开始烧水泡茶,女主人则赶快到厨房从陶罐里掏出了一碗油炸肉,切片后在油锅里一煎,香气瞬间充盈了那间逼仄的厨房,就连房梁上挂的烟熏肉,也被割去了一大半来待客。不经意地闯入,使得老夫妻俩忙前忙后,让我心生不安。我知道,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地,那些封存的肉食是多么的珍贵,而他们却倾其所有,招待我等这些素不相识之人。vvv保山日报网

  烟火舔舐得屋檐发黑,这所老屋里,一切都在烟火的熏染中显得古朴,包括人心。火塘烧得热烈,红光映照着男主人沧桑的脸,当他端茶的时候,我看到了那双手,让人触目惊心。新旧伤痕叠加,皮糙茧厚,手指像花椒树杆,仿佛随便一碰就能戳破一切。就是这样的一双手,在长期与山野的短兵相接中保证着一个家的衣食温饱。那一天,老旧的木桌上,一盆碧透的水煮青菜,一碟红艳夺目的水豆豉,一盘黄灿灿的油炸肉,还有一碗蒜苗炒腊肉,竟让我们吃出了饕餮之味来。多年后,那曾经偶然邂逅的一瓢一饮,还不时在我唇齿间游荡。有些滋味是注定了要与生命相融的,它带着这世间可遇不可求的情感。vvv保山日报网

  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物质充溢的市场,5天才赶集的传统限制着大家对新鲜食材的享用。陶罐里的那些腌腊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依赖。没有菜,掏出点豆腐、萝卜干、水豆豉就可以下饭,且吃得有滋有味。一个人对饭食的依赖和一个家的殷实都累积在那些陶罐里。我们这一辈人对于饮食的所有幻想和希冀几乎都囊括在那些陶罐中,腌腊食物伴随了曾经如饥似渴的童年,以至于到现在,没有腌腊就觉得生活缺失了扎实的滋味。而我们的孩子却已不再喜欢这些盐重味浓的腌腊了,她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随时都被富足填充得无处安放,时鲜和营养是最佳的选取对象。她们对于食物的味觉探知已和我们相行渐远。有时,女儿会告诫我,少吃点腌腊食品,对身体不好。我没有吭气,心里竟泛起些许的惆怅。小小的餐桌上,对一道菜的喜好或拒绝,貌似口味的不同,其实背后是一个人成长背景的映射,我们的味蕾都烙着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迹。vvv保山日报网

  4vvv保山日报网

  我的姨母一生都以卖豌豆粉糊口,小时候常常跟随她走村串寨地叫卖豆粉。在我的记忆深处,她摇豆浆,挑担子的背影日渐佝偻,四季的时光消耗在没有边际的灶台,一生最后像炊烟般静静地在自家屋脊消散。在乡村,几乎每一个主妇都是这样的宿命,“哪家的女人不围锅灶转,哪里的庄稼不在土上栽”这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女人的命就得交付给锅碗瓢盆的。就像布朗族女人们的服饰一样,围腰是少不了的配搭,它围着一个家的温饱,也围着女人们辛劳的人生。vvv保山日报网

  我的童年几乎是在姨母家泡大的,每天晨起,床头总会有一碗她给我舀的豆浆。热气腾腾,白烟缓升,香气弥散,那是我此生吃过最舒服的食物,这碗浓稠清香的豆浆沉淀着姨母对我无限的宠溺。姨母除了做豆粉,偶尔还做点干栏片。说到干栏片,它应该是施甸人对于吃的另一种高级境界了。不知道的人一眼看去,真是无法辨识这薄如蝉翼的黄色片状物是什么东西做的。尤其是油炸出来,入口香脆,却又带着一缕缕似有似无的甜香。这是大众最喜欢待客的食物,尤其是下酒,简直堪称绝配。在干栏片面前,花生米就显得寒碜和不值一提了。制作干栏片的原料其实就是普通的豌豆,干栏片亦是豆片。vvv保山日报网

  豌豆面是现成的,姨母将其调成水浆,下锅煮沸,粘稠之状时,香味也随之升起了。这时,她快速地将其搅在竹筒之上,然后放平在锅边不停地磕打,“嗒嗒”声随着竹筒上下跳跃而出,整个院子都被这有节奏的声响填满。直到流状的豌豆浆均匀地铺陈在竹筒上,这才算结束了“打”的过程。一层豆皮覆盖在竹筒上,像初冬时节的一层霜,晶莹剔透。只待冷却,姨母用一根麻线轻轻将其划离,随着竹筒的侧翻,豆皮稳稳当当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草席之上,所谓草席,其实是竹席上铺着一层干稻草。这道工序貌似简单,却得谨慎而细致,稍有疏忽,滑溜的豆皮噗嗤一下就瘫倒,再难铺平。铺好的豆片放到太阳下烘烤,日头好的时候,一天基本会晾晒干了。一边晾晒,一边适时轻轻抖动稻草,便让干栏片有了波纹一样的曲线,自然优美。vvv保山日报网

  晒干的豆片,通透金黄,像昆虫的羽翼般,在阳光中璀璨。我举起豆片,透过它,可以隐约看到对面,朦胧的小院滤着一层暖色的光,豆片那一刻成了我的滤镜,让眼前的世界瞬间变得有了画的质感。很小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干栏片的名字,想吃的时候总和母亲说,馋小金虫的翅膀了。母亲立刻心领神会,鸡蛋煮干栏片汤,油炸干栏片,藠头鲊炒干栏,任何一种吃法,都会让我觉得唇齿留香。至今,我仍喜欢用母亲的制作方法给女儿烹制相同的菜式,女儿也和我一样,百吃不厌。很奇怪,吃过很多食物,唯独对干栏片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情感,它总能让我感到这个带着缺憾的尘世,有时也会那么的温暖,朴素,自带光芒,让我对生活葆有着无限美好的向往。食物,难道也如经书,会给人以超常的力量和想象?vvv保山日报网

  5vvv保山日报网

  老百姓的日子很大程度都是沉溺于锅碗瓢盆间,“民以食为天”这是最起码的生存依赖。饮食,有时也和命运一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甚至把人际关系的摩擦也延伸到吃饭这件事上——“谁家的瓢盆不磕碰”。儿时住的那个大杂院,只要有家庭矛盾,遭殃的总是那些锅碗瓢盆,似乎只有砸碎这些吃饭的家伙,才能显示出不想过日子的决心。vvv保山日报网

  有一次,隔壁王叔家吵架,夫妻斗嘴之后便是一顿猛砸,你摔碗,我丢盘。噼里啪啦的瓷器粉碎声充斥了整个院落。那是我听过最让人绝望的声响,彻底而尖锐。一个家的破碎起始于锅碗的破碎,满地狼藉中,是儿女们无助的哭声。作为旁观者的孩子,这样的场景是可怕的,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真担心他们有一天也这样大动干戈,而后分道扬镳。那是我们幼时的集体梦魇。大人们永远也不知道,他们在打砸中的不管不顾,肆意宣泄,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一道道隐秘的伤痕。vvv保山日报网

  所幸,接下来妇委会和单位的人会在战火熄灭后,轮番来做思想工作,日子又如扯烂的衣服,继续缝补穿上。那天,王叔家的碗被完全砸碎了,母亲拿出了家里的碗,让我送去。我看到了灶台上,摆着大小不同的几个碗碟,显然,送去的不止我们一家。当炊烟再次从房顶飘出时,他家的两个孩子,又开始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日子似乎又恢复到风平浪静,而谁知道呢,这平静背后那无人知晓的忧伤。vvv保山日报网

  “十家锅灶九不同”这是老百姓的俗语,表面所指的是饮食,而深处却道出了各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特殊情况。酸甜苦辣的滋味掺杂在食物中,也蕴含在芸芸众生的命运里。每家都在调味中维系着彼此的感情和家庭的走向,咸淡只有自己知晓。在大杂院生活时,吃饭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以野猫子一样,嗅着香气,东家夹点菜,西家喝口汤,吃得美滋滋的。大人们则自顾埋头吃饭,孩子们的快乐似乎与他们无关,而谁都心知肚明,这些蹦蹦跳跳的小孩,终有一天将会长大,成家立业,也会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下,丧失掉没心没肺的喜乐。vvv保山日报网

  6vvv保山日报网

  从前缺衣少食的年代,“问饭”是常事。就是和别人借米,借包谷和杂粮,等自己有时再归还。在父亲的老家,“问饭”这样的事情一直延续到90年代才消失。阿奶曾经和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穷人,独自居住在山野,有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陌生老者前来家里“问饭”,穷人自己的粮食也所剩无几,而面对瘦骨嶙峋的老人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家里仅有的包谷分一半出来。刚递完粮食,想舀碗水给老人喝,一转身老人就不见了。穷人也没有多想,而从那天起,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了,每天早上,穷人的家门口总有源源不断的食物送来,要么野果,要么野兔,要么谷米,穷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是谁送的呢?这成了一个谜,阿奶笃定地揭秘:是山神送的,那个“问饭”的老者就是山神。好人终有好报,这可是根植在大众心中千古不变的真理。每次讲述,我都在阿奶的眼里看到这个故事所点燃的光亮。vvv保山日报网

  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个传说,我相信,诸神的眼睛总会默默地关注着我们,看着这烟火升腾的人间。火塘红着,人就活着,家就在,一个村庄也因此得以延续。一个地方的兴盛,说到底,最不能割舍的根须还是在那些不起眼的瓢盏间。vvv保山日报网

  庄稼一茬茬地生长,人一辈辈地更替,总有一些悲欢,是可以在舌尖一一复活的。vvv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vvv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