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科普的种子种在大课堂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打造“五大科普课堂”的过程中,施甸县用39场次科普大篷车宣传、2452公里行驶里程、29300余份(册)科普资料、43008人次受益的数据,交出了科普大课堂的优秀答卷。
施甸县始终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五类重点人群,通过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着力打造起了“五大科普课堂”,为有形、有感、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全县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创造了良好氛围。
校园科普激发学科学新动力
在施甸县三中,记者见到了各种科普书籍琳琅满目的摆满了科技馆,教师李正堂说:“自2019年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以来,学校每个月都要组织中学生到科技馆开展互动学习,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中,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兴趣,也为他们更好的学习更多知识提供了平台。”
记者了解到,施甸县充分利用好县三中、旧城小学、太平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学校科技馆作用,免费向全县学校、学生开放,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走近科学和开展科普研学的固定学习平台,促进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还依托学校科技馆,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普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国家意识,激发激励学生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9月22日,施甸县在施甸一中举办“航天精神·云南行”施甸专场活动,开展航天科普系列讲座、播种太空种子、航天科普展等,在学生和教师中掀起一股航空航天热。施甸一中七年级295班夏雯博说:“课堂中的知识让我知道了木星原来是一颗替代行星,木星上的一个风暴能刮300多年,太阳系中的太阳,原来在宇宙中那么渺小,可在我眼中却是那么的庞大,通过这些知识,再联想到桂海朝学长的事迹,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施甸县科协副主席杨志荣介绍,下一步,施甸县将加大校园科技馆的投入建设,帮助学生学习认知更多的科技知识。截至目前,全县中小学科技馆共接待各学校学生参观、体验、学习23700人次。
农村科普促农增收
“自挂牌科普社区以来,五楼村围绕水稻制种、玉米制种、葡萄和甜柿种植等主要产业,组织群众开展科技培训16期,培训群众800多人,很多农户通过参与科技培训后,主动参与土地流转,承包土地规模化发展玉米制种和水稻制种产业,效果明显。”五楼社区赵开梅说。
地处施甸坝中的五楼社区,自2019年挂牌科普示范社区以来,就围绕甜柿、葡萄、水稻、玉米等产业,以“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的目标导向,加大农业实用技能培训技术培训,使参训者至少掌握1项至2项致富实用技术和技能。通过开展产业科技培训,提升了群众的科技应用水平,全村3300多亩土地流转率达到了60%以上,带动了200多留守妇女长期在水稻制种和玉米制种基地务工。
施甸县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创新培训方式,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设“田间课堂”,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将过去的“专家讲什么农户学什么,”变为“农户想学什么专家就讲什么”的方式,请省、市、县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现场培训、现场示范指导,着力提升群众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提供“新动力”。
同时,还充分利用善洲林场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姚关镇科普小镇、五楼社区科普示范社区、太平中学科普示范学校及培训场所等主阵地,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不断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科技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科普小镇激活产旅新活力
“睡莲,属睡莲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姚关镇野鸭湖科普长廊两边,一块块科普宣传牌上详细的介绍着当地各种植物、动物的生长习性和特征,让你在欣赏风景之时,还能学到很多知识。
姚关镇在科普小镇建设中,通过探索“红色+绿色”发展模式,在野鸭湖内打造科普长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施甸的特色节日、水植物、水产品、鸟类、树木、水果、菌类、畜牧类、手工、航空,科技、电子产品等内容。利用乡村科普e站向广大群众免费提供农业科技、科学生活、市场供销、扶贫惠农政策等科普信息,切实走好姚关“红色+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并通过组建起一支80余人的科普人才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探索“产业+科普+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中融入科普元素,发展红莲藕种植、小龙虾养殖等生态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结构升级,为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助力群众增收打好了基础。
杨志荣介绍,通过科普长廊的设置,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和群众认识到当地物种的生存方式,增强保护意识。下一步,施甸县还将结合何元地址文化之乡建设,申报2024年施甸地质文化数字馆建设项目,围绕施甸“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和姚关镇、旧城乡“天然富硒土地”两块国字号招牌,整合项目建设地质文化科普展馆500平方米,将施甸特有的地质文化资源和产业进行展示,给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科普平台,普及地质文化科学知识,唤起民众对资源保护意识,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2023年,施甸县共开展科普大篷车宣展39场次,行驶里程2452公里,展出科普展板和展具191块(件),发放科学生活、防病治病、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科普资料(书籍)29300余份(册),受益群众达43008人次。
郭金灿 李荣富 车岷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