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网络主流价值】一个老品牌的复兴之路
——记保山市诚信企业龙陵龙眉茶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本报记者 苏明华
从停产8年到重焕新生;从品牌没落到走上复兴之路;从一个小茶厂到成为龙陵有代表性的企业,龙眉茶厂的故事正在书写……
龙眉茶厂是云南省较早开始规模化、标准化制茶的企业之一,由于经营不善,2007年后一直处于停产状态。8年后,龙眉茶厂在沉寂中重焕新生,这一切与一个年轻人密切相关——郑宽洋。
郑宽洋大学学的是茶学专业,毕业后到勐海茶厂学制茶,一心扑在茶叶上。2015年,30岁的郑宽洋拿出所有积蓄,几经周折购回了龙眉这个老品牌,成了龙眉茶的新掌门。从停产8年到如今年产鲜叶584万公斤、干茶116.8万公斤,年产值达到2650万元,龙眉茶厂实现了涅槃重生。
8年来,龙眉茶厂经历了什么?记者走进龙眉茶厂,一探究竟。
守正:坚持品质至上,留住顾客
身处巨变中的时代,龙眉茶厂和大多数老牌茶企一样,面临着转型阵痛,需要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从行业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
如何守正?唯有坚持品质至上。“要想让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关键还是靠质量取胜。”郑宽洋说。
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龙眉茶厂有着近5000亩的有机生态茶园,这里云雾缭绕、水汽氤氲、自然环境优渥,放眼望去,满目皆绿。
“我们所有产品都坚持使用天然生态的优质茶叶为原料,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过程中均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 郑宽洋介绍,为了提高茶叶质量,茶厂提高了茶叶制作标准,规范茶叶质量体系,禁止农户打农药,以有机茶的标准来制茶,既为环保做贡献,也让消费者喝得放心。
围绕“高品质”的品牌核心定位,龙眉茶厂用最传统、最本质、最精良的手工技艺留住茶叶最本真的味道,同时重构人、茶、土地和自然的生态关系,保证了龙眉茶优良的品质。
2019年,龙眉茶厂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1800亩茶园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生产的绿色食品投放市场以后,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龙眉茶远销全国各地,还有一些远在加拿大以及日本的忠实客户。
在赢得了消费者青睐的同时,荣誉也纷至沓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保山市诚信企业”……
创新:持续转型升级,赢得市场
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销售方式的创新,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龙眉茶;产品的创新,则能让龙眉茶吸引顾客、赢得市场。”郑宽洋说,作为老牌茶企,龙眉茶厂不仅在产品质量上寻求突破,也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探索。
高黎贡山南端、龙川江流域分布着树龄数百年的古茶树,由于过度采摘且无人保护,部分古茶树不断减产,甚至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些古茶树,龙眉茶厂与农户签订了承包协议。2016年,龙眉茶厂通过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古茶树认养活动”,呼吁大家为保护古茶树贡献力量,新颖的认养方式吸引了很多人。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龙眉茶厂的古茶树,关注龙陵的生态有机茶。
尝到网络营销的甜头后,2016年,龙眉茶厂在天猫等网络平台开设了旗舰店,实现了电子商务年销售1000多万元的营业额。2019年,公司抓住直播电商的风口,开始通过网络直播售卖龙眉茶。每逢茶叶新品发布,郑宽洋都会在直播间讲述新品茶叶及其背后的故事。在2022年天猫“双十一”品牌茶叶直播榜里,龙眉茶叶排名全国第六。
龙眉茶每年创新推出产品50余种,通过不同茶叶拼配出不同的口感,吸引消费者。同时,推出一些图案精美、主题多样的茶叶单品,迎合当下年轻人的茶饮偏好。目前,公司已开发200余款产品推向市场。
除了产品创新,公司也注重工艺的创新,每年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在温度控制、调味技巧等方面精益求精,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实现最佳。为了保护味觉的灵敏性,郑宽洋和技术人员刻意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以便更好地分辨茶叶在口感上的细微差异。
复兴:做好家乡茶,助农增收
龙眉茶的复兴,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传承,更是茶农生活变迁的见证。
龙江乡是龙陵县最大的产茶乡镇,由于受交通条件落后等因素制约,这里的茶叶只能当作原料被低价出售,很多茶农干脆放弃了茶园,外出打工。
郑宽洋购回龙眉茶这个老品牌后,在龙江乡建起茶厂,并与周边326户茶农签订了合作协议,以高于市场均价5%—10%的价格采收高质量鲜叶,有效增加了茶农的收入。茶厂辐射带动龙江乡3个村镇628户农户,户均增收3120元。
种茶又能挣钱了,很多外出打工的茶农纷纷返回家乡,重新管理起了荒废的茶园。
腊勐乡松山附近有一片古茶园,由于当地无正规茶厂,百姓也不懂加工,茶园一直处于荒废状态。龙眉茶厂在松山长箐村建立标准化茶叶初制厂后,用先进的制茶技术带动群众做茶的热情,把古茶园的生态好茶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除此之外,公司还在西双版纳勐海建设加工厂,主要生产3大茶类(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并专注于打造云南冰岛老寨和高黎贡、龙川江流域的“生态古树茶”。
入冬以来,正是茶园翻耕、施肥、修剪、防病虫害的好时节,10多位工人正在茶园里忙碌着。“冬季做好这些工作,来年我们的春茶才会大丰收。”茶厂相关负责人邱丽锦告诉记者,茶厂现有32名员工,均是当地农户,每人每月收入2500元至3000元不等,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照顾家里、打工挣钱“两不误”。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