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汉庄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千年古道
云瑞机场
石花洞
稻田捉鱼
这里是保山·汉庄 诸葛堰
本报记者 蒋蕾/文 范南丹/图
汉庄为什么叫『汉庄』
400多年前,明代第一大才子杨慎来到保山。他为当地撰写了村名歌谣,其中的第一句就是,“永昌南北两汉庄”。
汉庄这个地名,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汉人居住的庄园”。有人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其军队在永昌一带实行屯田垦边,此处为屯粮重地,左右有南、北两个哨所护庄,取名汉庄;也有人说,明洪武年间大量军事移民进入永昌,汉庄就是因为这些汉人多集中在此居住而得名;还有一部分人说,是因为以前这一带缺水,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这里称为“旱庄”,后来才变成了谐音“汉庄”。想来,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
首先,诸葛亮“在”汉庄有依据。最早的汉庄城址位于今天的隆阳区南郊4千米处的诸葛营村东侧,始建于东汉时期,废弃于南诏大理国时期,这一古城遗址的另一个名字就是“诸葛营古城遗址”。在今天的汉庄有一“海”,其名“诸葛堰”,人们都说,是诸葛亮当年到此看见缺水,于是引进蜀地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修建了诸葛堰。据历史研究,诸葛亮本人应未亲自到过保山,但这里留存的“孔明崇拜”似乎应证着人们的传说。诸葛亮所派的代表,大概就是最早将汉文化以及他个人的“神话”植根于此的人。明朝统一云南巩固西南边疆,近百万军事移民在各地镇戍固边、定居屯田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明时屯军而汉庄得名亦有可能。只是,历史上的“旱”早已不再,如今的汉庄镇境内不仅流淌着包括东河、大沙河等在内的多条河流,俗称“大海子”的诸葛堰也在持续不断地为当地的农田灌溉汇聚着碧波潋滟的水力资源。
不管怎样,汉庄都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与“汉”对等的文化符号,而这样一个鲜活的村镇当下的模样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近——
青岗坝:
“有文化”的生态走廊
汉庄不仅不旱,并且坐拥着隆阳城区内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青岗坝。青岗坝国土面积约30.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1800米,年均气温14.5度,年降雨量1358毫米,森林覆盖率82%,因植被的丰厚、气温的凉爽、空气的清新、物产的丰富而被人们誉为“保山的后花园”。
在青岗坝,山泉泉眼众多,水质优良。一年四季,山泉水源源不断、汩汩流淌,汇入清澈见底的青岗河穿境而过,又经大沙河流入诸葛堰,最终汇入保山的母亲河——东河。
作为一座山,青岗坝历史底蕴绵长,它原名“后甸坝”,因永昌历史名人胡青岗而得名。胡青岗是明朝时期保山的知县、户部中郞、兵部驾司员,其家中一世祖胡渊在明洪武年间(1390年)任云南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执掌金齿卫,曾将保山的土城改为砖城,并参照南京城的样式将太保山围入城中。胡青岗是胡渊的第六代子孙,他竭力开发永昌后山坝子,并将其作为军营屯兵、疗伤康养之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将后甸坝改名为“青岗坝”。
这里从汉晋时期就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境内古道东起青岗坝村口,循西而上,止于与杨柳乡交界的乌头塘垭口古道,属蜀身毒道之“永昌道”保腾古道中线的一段。该段古道保存较为完整,其地势险要、丛林密布,路面多以石块铺就,长约七公里,2003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它仍然发挥着交通功能,是当地村民上山放牧、打核桃、找菌子的主要通道。
曾几何时,人们对青岗坝的认识只是“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时,很多人的眼里看不见青岗坝的价值。关于这座山,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从古至今,在保山最有名的传统节日端阳花街,售卖的青草药绝大多数来自于这里。青岗坝盛产重楼、党参、当归、续断、竹节参等各类名贵中草药,是隆阳区野生中药材保护基地。
在青岗坝,有隆阳区境内最好吃的粉菌和蜂蜜。特色农家美食火腿、药膳、山葵腌菜、野生菌、各种绿色无公害蔬菜等,让人们从舌尖上唤起浓浓的乡愁记忆。春天,映山红大道迷醉游人的笑脸;夏天,泉水叮咚给人带来惬意的清凉;秋天,山里人家榨核桃油、酿小锅酒一片忙碌;冬天,火塘上喷香的烤全羊,滋补的重楼或附片、酸木瓜煮土鸡温暖着人们的心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青岗坝的写照。随着当地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开发建设,今天的青岗坝已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和户外运动爱好者驻足。在这里,你可以尽享生态之美、体验农耕文化——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走古道、尝野味、捉稻花鱼、摘樱桃、星空露营……累了,就到游客接待中心品一杯醇香美味的保山小粒咖啡提神醒脑!
诸葛堰:
带着“名人光环”的水利工程
诸葛堰其名本身就带着“名人光环”,但保山人还给它起了个亲昵的小名,“大海子”。大概是因为当地没有海,“大海子”作为保山城内一片美丽的汪洋,自然而然承载起人们对海的向往。自“汉武侯驻师永昌郡,即其垒西南而浚为堰”以来(清·《重修永昌大海子碑记》),这片“海”一直沿用至今,历经1700多年历史,已由“周遭八百九十余丈”扩修至今天的周长3千米,堤高5米,厚6米,汇水面积17.2平方千米。传说它曾经也因供军士们的马洗澡而被称为“洗马塘”,如今没有马洗澡,但它发挥着整个保山坝子南部重要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功能,亦是保山乃至云南有记载的有史以来最早修建的水利设施。
四季更迭,美丽的大海子在烟波浩渺的美感中走进人们的梦乡。大堤上,写满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以及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随着这些年来对其保护的不断加强,大海子也吸引了包括赤麻鸭、斑嘴鸭、绿翅鸭等众多珍贵的鸟类到此栖息。除了青华海,它就是保山坝子最迷人的观鸟水域。
石花洞:
“历史旅游大V”探过的天然洞穴
1639年,那个个人魅力十足的明代地理探险家徐霞客来到了保山。出了城南门,他满怀惬意地顺着太保山南涧淌出的溪流找到了沙河。走过诸葛堰,他抵达被其形容为“山形再跌而下,其上峰石崖盘突,俨然一如狻猊(狮子)之首,其下峰颇长,则卧形也”的“卧狮窝”(卧狮为山名,“卧狮窝”是徐霞客给它起的名字)。“卧狮窝”所在的地方现在有一个仙气飘飘的名字叫“云瑞村”,保山的飞机场也在这个村,就位于今天的汉庄。
在云瑞村有一天然洞穴,名为石花洞,又叫“芭蕉洞”,传说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经过的九妖十八洞之一。其主洞长约500米,内中曲折险峻、石花各异,在洞口悬岩上,有“石花洞”“曲尽其妙”“春光蕉洞”等题词石刻,还有民国元老李根源亲笔题写的“石破天惊”四个大字。
每年正月十三,当地的村民都会聚集到此赶庙会,他们自称这是“钻石花洞”。洞内佛像面含笑意,看着人们耍龙舞狮念经拜佛好不热闹。村道上,卖小吃的有之,吃零食的有之,牵气球的、抱玩具的不一而足。交织着人间烟火与信仰的一小爿可爱的乡村天地,可惜徐霞客当年到此探洞之际没有赶上!
宝山寺:
文化交融的“历史音符”
目光向上,看见法宝山,也被法宝山看见。位于汉庄的法宝山麓上有座宝山寺,《汉庄镇志》载,该寺始建于公元780年,为蒙氏异牟寻所建。明永乐元年,寺中的大雄宝殿得以重建,其坐西向东,雕梁画栋,建筑宏伟而精细。殿内塑有三世大佛,形象古朴逼真。大殿前,有楼榭三间,名曰“望海楼”,在此能看见的“海”便是“大海子”。
从名字音节上来看,宝山寺呼应了保山的地名。从方位上看,宝山寺与永昌古城遗址在同一条纵线上,与太保山麓的五郎庙在同一条横线上,其选址甚佳。
宝山寺是一个三教共存的寺庙,这里供奉着观音、地母、三世大佛、文昌,也有赵云、张飞和周仓。它见证着文化流传与交融的千年历史,在此,人们有机会了解到洞经古乐,还有香童戏等传统文化。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