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司莫拉】道路越走越宽阔 幸福歌声更嘹亮
——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吹”,这是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以前的真实写照。如今,笔直平坦的石板路直通家家户户,村民的房前屋后种满绿植,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掩映在绿树林中,外围土黄色墙体上描绘的是佤寨的特有文化。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亲切看望乡亲们,并作出“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的重要指示。一直以来,司莫拉佤族村党支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乡村治理主体凝成“一条心”、力量拧成“一股绳”、体系合成“一张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道路越走越宽阔”“山笑水笑人欢乐”的歌声在团结和谐、幸福和美的佤族村寨不断唱响、飘扬回荡。
夯实“组织根基”凝成一条心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司莫拉佤族村重点打造了一条“总书记足迹”学习体验路线,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司莫拉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培养现场讲解员19名、景区引导员5名。“越来越多的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到司莫拉打卡。我们一定会将‘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和‘情满司莫拉’的红色故事讲述好、宣传好。”在司莫拉做了两年半的讲解员罗爱艳说。近3年来,司莫拉佤族村作为腾冲的党员现场教育基地,累计开展各类宣传宣讲、红色教育现场教学600余场次、受众2万余人次。
通过健全“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清水镇把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建到64个村民小组,推动组织体系、治理体系一体严密。“大事小事不用慌,有事就找网格员,有了网格员,感觉邻里之间更亲近了。这两年,中寨党支部先后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和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三家村党总支书记、中寨党支部书记赵家清自豪地说。
中寨党支部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专兼职网格员16人,负责做好日常巡查、入户走访、信息收集、问题发现、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等工作,推行党员户挂牌公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公开亮承诺、设岗定责”活动,教育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复杂问题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司莫拉成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环境整治、妇女和儿童工作等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6个,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制度12项,扎实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梳理制定村级重大项目设施、社会保障、集体三资管理等方面小微权力清单40余项。“通过推行‘商量—实行—再商量—再实行’群众工作法,把村组的‘大事小情’放到‘阳光下’规范运行,增进了干群感情、拉近了干群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三家村监委会主任李家达说。
激活“内生动能”拧成一股绳
“基层治理一定要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赵家清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司莫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际能力和实际效果。
为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司莫拉佤族村加强了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推动游客服务中心、党员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等服务阵地和司莫拉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共建、资源共享。同时,全面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探索“党员带领下的200米服务圈”模式,广泛开展游客问询、乡村绿化美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等工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240余项。
只有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把服务链条精准延伸至每家每户,才能通过共建共治最终达到共享的目标。司莫拉通过深化党建带群建,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延伸党组织工作手臂,积极开展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在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带动下,司莫拉咖啡吧、书吧、餐厅等10余家进驻企业化身为村情民意的“信息员”、服务群众的“志愿者”,主动认领服务事项110余项,做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不用出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村里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广,从而也为群众的就业创业创造了更多机会。2020年6月,中寨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领办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佤族群众开办农家乐6户、民宿4家,从事农特商品销售35户,20余位村民参加景区保洁、讲解等实现就业。近3年,全村接待游客155.8万人次,合作社实现收入118万元,社员分红24.1万元,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20元,比2019年增加62.5%。
每个月,村干部和党员都要对全村36名社会救助对象、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困境儿童、“三留守”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进行关爱服务和心理健康疏导。
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佤族人民幸福长。生活在司莫拉的每一名群众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
推动“多向发力”结成一张网
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以前进寨子,路边都是打牌、喝酒、无所事事的人。”赵家清知道,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发展产业让大家有事可做之外,更重要的是改变村风民风。为此,司莫拉佤族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美丽公约”等制度6项,让村民遇事有章、做事有度。推选政治过硬、群众公认的8户党员家庭作为“党员中心户”,把路长、巷长、院长和十户联防组长等确定为矛盾“调解员”、安全“监管员”、文明“宣传员”。新成立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文化宣传队、幸福护卫队等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7个,让村民实现“村庄自管、家园自建”,司莫拉的“文明之花”越开越美。
“我们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群众的法治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三家村副支书李家免介绍。近年来,三家村持续巩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成效,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系列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团队开展驻点服务、入户服务、按需服务,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崇法循法自觉。为强化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清水镇实施“法律顾问覆盖村组”行动,每个村(社区)签约1名专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推动法治服务无死角、法律帮助无盲区,清水镇连续8年无命案和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情况发生。
开办“道德讲堂”、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红黑榜”“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通过各类评比,司莫拉群众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渐渐发生改变,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遍司莫拉大地。(王曼华)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