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的过年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纸里的春天 俞匀 摄
庆新春 顾建中 摄
□ 顾建中
腊月最后一场冬雨浇开了太保山上的红梅,年味随梅香弥漫,渐渐席卷保山大地。
山川秀丽、物产丰美的保山是滇西最大的汉族聚居区,过年也是各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头等大事是准备和采购年货,肥猪嫩羊、阉鸡腊鹅、米粉糍粑等,林林总总得有几十样。对了,还要买几束火红山茶花,图的是来年日子红火。所有的城市、集镇都成了五颜六色的年货世界:鲜的腊的、品的饮的、春联灯笼、时尚衣物、儿童玩具应有尽有。保山城里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更是热闹,从南苑到下水河、从杏花到城北都摆满了年货,板桥的板鹅、汉庄的米粉、潞江坝的鲜果、蒲缥的红糖、瓦窑的山货,应有尽有。来得远的,更有施甸的腌腊,腾冲的饵丝、龙陵的糍粑、昌宁的山鸡江鱼,也是应有尽有。
米花团和炒米在年货中大出风头。圆圆的米花团象征团圆,炒米花则是春节款待客人“米花茶”的必需。
异乡的游子们则盼望着尽早归家,对万千游子来说,魂牵梦萦的保山是游子们一致的方向。故乡,您是游子们少年时拼命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他们日思夜想、急着赶回去的地方。
保山自古有“走夷方”的传统,腾冲人赴八莫,龙陵人则“吃芒市穿缅甸”。离夷方地稍远的隆阳也“走夷方”,从气候温凉的家乡等到了酷热难耐的夷方,挑担子的豪爽汉子干脆就脱了上衣,露出大大的肋巴,温婉的傣女便爱昵地戏称这些勤劳的汉子为“大肋巴”。“走夷方”传播了中华文明,也沟通着祖国与边疆、与邻国的联系,堪比下南洋、闯关东和走西口等人口大迁移,但“走夷方”的不同是距离较近且多农闲的经商做工,“过了霜降,各找方向”,多数人到过年即会返乡与家人团聚。
如今,除了“走夷方”,保山人还“上省城、赴京沪”。小年刚过,东南西北的游子即陆续归来,一年的打拼、一年的期盼往往就为了回家“过年”。
“语言服饰、仪礼习气,大都仿佛江南”的保山有着严谨的年节习俗,当年迁移到保山的汉族多以江南、淮河一带居民为主,保山年节习俗与江南渊源颇深,其中也增添了边地元素。为了“过个好年”,往往会用心地准备很长时间。如每年年初,就会有目的地选较好的仔猪、仔鸡喂养成年猪、腺鸡,以备过年时用,播种农作物时,也要计划播种一些过年那天用的糯米、花生、芋头、葵花籽、甘蔗之类的农作物。但凡有好吃的东西,都会留下“到过年时吃”,一切都为过年做准备。腊月杀“年猪”,猪肉大多腌制成火腿、腊肉、骨头鲊和豆腐肠,还要制作腌菜、糯米粉、乳腐、豆豉之类的腌腊食品。
和江南人一样,腊月二十三那天保山也过小年,需祭祖和祭灶君老爷。灶君老爷是过去保山人民普遍供奉的神,小年这天家家要送灶君上天奏事,要用谷草掺入包谷,作为灶君坐骑的草料,加上白糖和香火纸钱,在夜间子时许焚烧送灶神,仪式由家中主妇,行敬礼,口中念“上天奏事,下地降吉祥”,求灶君多说好话,来年不愁吃喝。
小年一过,春节的脚步就更快了,人们计划着掸尘、购买春联门神和鞭炮;若要能拥有文人手写的春联,那就更喜气了。按照传统,春节前的保山文人都会很忙的,其中之一就是“春联下乡入户”,潇洒的文人们喜庆挥毫,吉祥如意的嘉句写了一遍又一遍。
过年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那天又叫除夕,保山人俗称“三十晚上”,意为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也是人们最忙的一天,家家杀鸡、贴春联,家庭主妇们洗衣,洗菜,炒米花、瓜子,烹制肉菜,小孩子则积极相帮,全家一直忙到晚餐时分,才坐下来尽情享受年夜饭。
除夕的夜晚,辞旧迎新鞭炮声在保山大地此起彼伏,弥漫城乡。燃放爆竹也是从中原传入的,传说开始于南朝,当时的爆竹,就是用真正的竹子燃烧,取其竹节在燃烧时的爆裂之声赶走一种叫“年”的兽怪,传说“年”这种兽怪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后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和庄稼,使儿童受惊吓,每到新年,大人们便用燃烧着的噼啪作响的竹子赶走“年”,还用丰美的食物来安慰孩子们,为之“压惊”,这习俗世代流传了下来。
年夜饭是真正的“私房菜”,这一天任何人家都不待客,但谁也不会到别人家去吃年饭。
除夕年夜饭是每个家庭最丰盛的大餐,主妇们会发挥最高的水平来烹调年夜饭,煎、炒、脍、炖,做出最丰盛可口的菜肴。保山人家年夜饭菜肴分腌腊类(煮熟切片)、炒类、炖类、凉拌类、煎炸类五个大类,有十多二十道菜,少的也有八道或九道菜,菜肴都会带有许多美好的寓意,如鱼寓意年年有余;鸭蛋寓意压嘴压舌,来年少口舌是非;莲藕寓意年年相连;蒜寓意来年长于算计;葱寓意来年聪明;青白菜寓意来年清清白白……
上完最后一道菜,勤劳的主妇才坐下享受自己的成果和感受家的味道,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会吃得很长很长……
吃过年夜饭,家庭主妇们又忙着团元宵芯子,芯子用红糖和阉鸡油捏成,还加了炒芝麻、炒花生和桔皮等辅料;然后扫地并打上一担井水第二天用。年夜饭后长辈们会交代儿女们过年要忌嘴,不能吵闹,要说吉利话,等孩子们入睡后,长辈会准备好压岁钱放在孩子枕边。“压岁”原为“压惊”之意,传说北宋神宗时,枢密副使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节观灯之时不慎被歹人背走,途中巧遇皇家的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宋神宗赐予他“压惊”的金犀钱。此事发生在北宋都城东京的皇宫之内,但很快流传民间。于是人们在过年之时,除了爆竹、食品之外,又多了一项给孩子们“压惊”的“压岁钱”。以后全国仿效,年复一年,压岁钱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和全国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保山人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意义已由“压惊”转化为美好的祝福了。
正月初一早晨的保山城乡四处弥漫着喜气祥和,家家快快乐乐,孩子们早起穿上新衣,揣上压岁钱,争着去开大门,以得到大人们提前放好的吉利钱,边开门边说“财门大打开,财宝滚进来”。为图吉利,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放鞭炮、燃大香。这天也是家庭主妇们最清闲的一天,因为这天不能动刀剪,早餐吃元宵,阖家欢乐。
那一天的寺庙非常热闹,许多人上山去烧头香、早香,祈求美好祝愿。
中午时分,城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做生意的人这一天虽然也做生意,可同样得应了节事才经营,过年的这天,保山城特别有节日气氛和祥和安宁。玩逛一番后,人们会在街上享用冰粉、凉虾、拌酸木瓜片、烧粑粑、泡米花、豆粉、糖渣、火烧肉、饵丝等不同风味的小吃,选购各色货物,直到日头偏西才回家聚餐。
南国春早,春节时的保山已经在春风中微笑,攀枝花、山茶、玉兰、兰花、杜鹃花、李花、报春花竞相绽放,春风和煦,花枝灿然。
“初一拜先生、初二拜丈人”。保山儒学积淀深厚,有尊师重教的美好传统,过去,男青年在初一清晨,吃过元宵,身穿礼服,到近亲人家拜年。大年初二起,娘家要接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回家吃团圆饭。
初三开始家族、社区迎春联欢,花灯、耍龙耍狮、皮影戏、高跷、掷围,此起彼伏;热闹的庙会也揭开了序幕。那时还要“请春客”,宴请亲朋。
过年时的保山清香飘飘、游人如织,喜气洋洋的人们尽情享受生活,直到正月十五赶了河图犁耙会后方才算是过完了年。
过年是一首诗,铭记着聚散离合;过年是一壶酒,飘逸着春风暖阳;过年是一首歌,经久咏唱着保山人间的不息烟火。
(李伟-腾飞中国龙 河北)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