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我们身边的变化】整合阵地 深耕文明
——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越来越红火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隆阳区自2019年12月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云南省试点县”以来,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和践行传播科学理论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完善中心服务功能,把文明实践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力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和品牌化,让广大群众“得实惠、感受强、更满意”。
整合资源,文明阵地聚人气
为留住保山人的乡愁记忆,整合原保岫广场、保山影剧院、区文化馆资源进行“微改造”,保留电影院和广场原有建筑风貌和文化符号,唤醒保岫广场沉睡资源,让保岫广场焕发新生。建成集“三廊五馆一园”及智慧书吧、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等18个功能场馆,并全年无休免费向群众开放。位于广场东南侧的走廊因年久失修长期无法使用,通过改造设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廊,在向群众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提供给隆阳区京剧团练习和表演使用,受到了广大市民和隆阳区京剧团成员的好评。区、乡、村三级按照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原则,积极开展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目前共建成1个中心、5个分中心、21个实践所、351个实践站和29个实践点,更好地满足了群众需求。
精心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中心显眼位置设置“自助投稿栏”“市民留言簿”“市民意见簿”等,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引导市民参与互动。在永昌文化长廊放映《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开国大典》等红色影片160余场次,观影人数达17000余人次,再现露天电影场景,让市民寻找到昔日记忆。
传播思想,理论宣讲接地气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学习宣讲方式,用“小讲台”宣讲“大道理”。采取使用群众语言、增加鲜活案例、开展双向互动等方式开展理论宣讲。联动区融媒体中心录制播出“理耀隆阳 宣流永昌”“理耀隆阳 学典道理”“理耀隆阳 和我有关”系列宣讲节目68期,通过播一段微视频、讲一个百姓身边小故事、做一次微宣讲、演一个小节目、帮群众圆一个微心愿等形式,让“大道理”变“小故事”,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通过大屏“播”、读书“学”、群众“谈”、书画“展”、电影“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宣讲内容“活起来”“热起来”,全面深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广场宣讲、“践行党的二十大 童心绘未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等专题活动。通过云视讯、田埂会、火塘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六进”宣讲活动1450余场次,受众达10万余人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功举办保山首届书山学海节全民阅读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全区逐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浓厚氛围。目前,共举办读书会840余期,10万余人参与读书会。
真情服务,志愿服务树正气
在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的同时,组建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医疗卫生等16支“8+N”志愿服务队伍,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身边事,通过“面对面问、手机端求、意见簿写、志愿者找”四条路径,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畅通为民服务通道。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团队力量和作用,为群众提供暖心舒心服务。其中,务本公益“乡村领读人”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市志愿服务大赛中荣获金奖;“艾玫妈妈”亲子志愿服务项目入选“云南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并落户瓦房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积极开展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志愿服务,实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在哪里,“志愿红”成了城市和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7200余场次。
艺术惠民,文艺活动冒热气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永昌文创孵化园和非遗展览馆,让群众深入了解隆阳历史文化脉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将公益之外的区域交由区属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破解党委政府投入能力有限的瓶颈,并吸引本土文化企业参与其中,孵化出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市场认可、企业受益的文化产品,进一步增强了中心的“造血”功能。
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共举办群众性文艺文化活动1200余场次,参与群众200余万人次。组织市民文明大舞台,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流动演出40场。创作演出舞台剧《赤子青春》《把一切献给祖国》,举办七一“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文艺党课、“精读一本好书 点亮一盏心灯”等系列读书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引领了全民阅读新风尚。
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了保山中心城区新的打卡地,每天进入该中心群众达7000人次以上。
张如旭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