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从普通到卓越的路上——读《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有感
来源:保山日报
2024年新春伊始,我通过“教师享读会”在张家海和常生龙两位导师的引领下,和全国213位书友一起阅读了常生龙老师的新作《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 本书以“五堂课”的形式,系统探讨了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五个主题,包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关系、善用学习理论、改革教育评价、聚焦核心素养。我认为观念的改变是根本,关系的构建是基础,理论的运用是方法,评价的改革是杠杆,素养的落实是目标。
一个月的共读美好时光,我经历了开场培训和三个线上交流,完成了每天的阅读海报、阅读任务、优选文档打卡和线上分享,每天忙碌且充实,沐浴着书香,收获着感动!每天被叫醒的除了既定的生物钟和闹钟外,更重要的还有常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和共读群各位书友的精彩分享,无论是读书心得、生活感悟、教学经验或是其他方面,总能给我豁然开朗的“眼前一亮”和点赞收藏的“学以致用”,每天大清早的阅读、收藏和转发成了每天的“第一次学习”,受益的有我,还有我的朋友和微友等。爱读书、会读书、能读书更会写文章的张家海老师很接地气,用名家视角带着我们深入地走进这本书,与书对话,与作者对话,更与书中的每个章节对话,走进了文本,读懂了作者,学到了方法,找到了路径,更读出了境界!
共读和自读中,我多次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所带的保山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除了第四堂课“改革教育评价”做得不够甚至较弱以外,其他工作室都在努力地付诸实践。三年研修中,工作室围绕“遇见生态,与语文美丽相约”的主题,采取“网上工作坊与现实工作室相结合”“集中研修与自主研修结合”“区域与学校相结合”等形式,聘进来讲、跑出去学、坐下来读、沉下身研、扶上道赛、走上台论、拿出手教、晒到场评。依托中国教研网隆阳区教研分站开设工作坊,共发布活动5个,共发布资源131个,互动研讨1000余次。还积极探寻网络教研,如全国7699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中国教研网的“研直播”同步观看第四次集中研修,5635名教师通过保山新闻网同步观看了第五次集中研修。汇编了研修成果18本,还撰写57篇论文,发表37篇,共获奖338人次,工作室获兰坪县教研团队好评,还作为案例专题向北师大汇报。编辑了32期《研修简报》,刊发了52条研修信息,其中35条被《保山日报》等媒体刊发,形成了《工作室研修大事记》;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刊发原创文章95篇,工作室被保山市教育体育局考核为“优秀”,先后被《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报道,我入选《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的封面人物。工作室大多成员和学员都成为了学校主要领导或教学中坚力量。
成为卓越教师是每位教师的梦想,首先上好自己的“五堂课”:
上好第一堂课,转变教师观念。我们要敢于改变,拥抱变化。不能再以“老观念和老方法”的惯性思维一以贯之,要把自己置于新的变化中,识变、应变、求变,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并能抓住机遇,借势发展。
上好第二堂课,构建和谐关系。我们要乐于表达,开放自我。把和谐关系作为第一生产力,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师师、家校等关系,净化个人的朋友圈和生活圈,严爱有度,善良待人,踏实做事,和谐多赢。
上好第三堂课,善于学习理论。我们要勤于学习,积淀成果。把学习作为最适合的方法,践行“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向书本学,向工作学,向同事学,既要用理论和已有经验指导工作,又要在工作中总结、提炼理念甚至是理论。
上好第四堂课,改革教育评价。我们要善于改革,评价助推。“理念一变,天广地阔”,学会换一种方式看问题,多一把尺子来衡量,坚持标准,细化落实,善于反思,做到“考后一百分”“教后一百分”和“事后一百分”。
上好第五堂课,聚焦核心素养。我们要敏于聚焦,掌握关键。紧跟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学科核心素养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育人、育能、育分,不断培养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本书虽已读完,但仍意犹未尽。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时刻携带研读,不断补课细读,更需要用一辈子去品读的好书。透过这本书,我似乎看到自己已和更多人一起,前行在为自身专业发展而拼力向前的路上……
(作者:杨洪定 保山教育研究院项目规划与科创实训管理中心)
责编:蒋建国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