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水泥管道上的铿锵玫瑰
——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保山周源商贸公司董事长兰应媛
来源:保山日报
兰应媛是保山周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鉴于多年来她对社会的积极贡献,2023年她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而在此前的2022年,她就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21年她获得保山市第三届“青年创业市长奖”,2020年她获得保山市女企业家协会颁发的“最佳贡献奖”……
园区经济的急先锋
早在2011年,保山市就作出了集中力量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大决策。当时全市成立了保山工贸园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等多个园区,直到2021年省委省政府对园区进行改革,成立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位于施甸县水长乡等地的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正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当时,年轻的企业家兰应媛看准了水长工业园区紧大(理)瑞(丽)铁路蒲缥客货站,杭(州)瑞(丽)高速、保(山)施(甸)高速穿境而过等区位优势,看准了水长园区发展绿色建材的规划和当地资源优势,在园区内的七0七集镇成立了保山周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首批入驻该园区的企业,专业生产水泥管道等水泥制品。
兰应媛创办的企业开初只是一家作坊式的搅拌站,位于保山中心城市城北郊区。公司迁驻水长工业园区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后,兰应媛不等不靠,想办法筹集资金,在各级关照下,迅速完成了公司的搬迁、建设、投产各项工作。
在人们的印象中,水泥制品、混凝土搅拌,是一幅扬尘飞灰、污水烂泥的场景。经十多年不懈努力,如今的保山周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建成了一家清新靓丽的绿色工厂,建成了一家集建筑材料、水泥制品、水泥管道、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一体的智慧企业。目前,公司有员工200余人、年产值6000余万元。
兰应媛成了保山园区经济的急先锋。由于她致力发展绿色建材,2016年,她被云南省水泥制品协会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并获该协会颁发的“优秀企业家金杯奖”。
绿色建材的践行者
多年来,兰应媛始终秉持“质量重如山”的信念,带领她的团队,以文化支撑企业发展,以质量铸就企业品牌。
兰应媛强化科技创新。生产过程中,兰应媛严抓原材料关、生产操作关、产品检验关,不偷工减料、做良心产品。实践中,兰应媛还总结了一套规范管理产品质量的生产流程:通过“红头盔”组织领导、“白头盔”科学管理、“蓝头盔”具体操作,狠抓产品质量,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标准。由于重视质量,2017年、2018年,公司分别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制认证。
兰应媛重合同守信誉。她清醒地认识到,她的公司既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甲方”,又是为众多供应商服务的“乙方”,无论作为“甲方”还是“乙方”,都必须按规矩经营、每一份订单都严格按合同办事,不欺不骗。她总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急顾客所急,为对方提供优质服务,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赢得了客户信任。她总说:“只要真正做到与顾客心贴心、情相融,我们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攻克。”
兰应媛重合作树形象。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高强劲排水管、透水砖等数十种市政设施,以及桥梁护栏、墙体花饰等系列水泥制品。兰应媛坚持从大众利益出发,与合作方携手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业绩。
近十年来,滇西多地高速公路、机场等国家重大项目,以及扶贫移民搬迁、人居环境提升改造等民生保障项目,几乎都有周源公司生产的水泥制品。
回报社会的优秀者
入驻水长园区后,兰应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数次被园区管委会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公司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兰应媛根据党建工作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建立了一套党建工作落实机制,以党建引领,确保生产经营朝正规化代化方向发展。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兰应媛说,公司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国家蒸蒸日上的大环境,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公司在发展的同时理应回报社会。多年来,公司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优先招收地方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并为脱贫攻坚、民生事业、地方建设捐资捐物超过50万。疫情期间,公司通过各级红十字会、妇联、园区、光彩事业等部门和组织,捐赠物资价值30多万元。为响应市委“大抓教育、狠抓教育、长抓教育”的号召,兰应媛一次为教育捐款20万元,并坚持资助公司所在地山区在校大学生。
彰显企业家巾帼情怀。兰应媛注重家风家教,自觉修身齐家,她的家庭是众人羡慕的家庭。除了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必安排公司慰问员工外,兰应媛经常到困难员工家里面走访、慰问,做到尊重员工、相信员工、和员工一起打造现代企业;她维护员工利益,常与员工面对面交流谈心,做到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一把、伤感的时候有温暖、繁忙的时候有倾诉,让员工在厂里感受到家的温暖,争当公司的主人。
兰应媛勇攀绿色建材行业高峰,在建设领域坚毅前行,为保山工业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了绽放在水泥管道上的一朵铿锵玫瑰。(本报记者 董国平)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