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故乡的棕树(乡思)

发布时间: 2024-04-15 08:26:56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棕树在我的家乡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树种,十里八乡不说满山遍野,也是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坡坡坎坎,到处都长着棕树,一排排、一丛丛、一片片,苍翠笔直地伫立在故乡的土地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qqq保山日报网

  成年的棕树,树干有大碗般粗壮、圆直修长,一般可高达十四五米。随着树干向上生长,每隔两三厘米,便会长出一支棕叶,棕叶柄根部两侧长出的棕衣,呈环形状天衣无缝地裹住棕树,再一层一层从里面向上生长,在树干的顶端,棕红色的棕衣如纺锤样紧紧包裹着嫩芽。新生棕叶长在最中间,被棕衣层层保护,几根最嫩的叶片,直直地向上生长,如同几柄长剑直插蓝天,随着新生嫩叶接续长出,原来的嫩叶便有序地向四周展开,棕叶的掌心永远向上,无论春夏秋冬,都在接受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片片棕叶交织在树干顶部,如同一把绿色的大伞,四季都枝青叶绿,生机盎然……棕树的树干,上下一般粗,树干上整齐地排列着一道道圆形的纹身,那是刀子在剥离棕衣时留下的伤痕。那些挺立在故乡大地上的棕树,都是在这样千刀万剐的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一如故乡那些历尽沧桑朴实的乡民。qqq保山日报网

  棕树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在故乡的土地上,无论是坡坎沟畔,还是山野荒地,都能见到棕树的幼苗,大概是棕树果实成熟时,贪嘴的鸟儿采食了表皮甜甜的果子,却不经意地成为了播种鸟。qqq保山日报网

  在我们老家,每家每户都有几十棵、几百棵棕树,我自己家也有不少。家乡有这样一句谚语:“家有千棵棕,儿孙不受穷”,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茶叶和棕树作为了家乡的主要经济作物。每年端午节前后,雨水到来,气候宜人,自然也是栽茶栽棕的好季节。如今家乡的茶叶名声大振,千年、百年古茶树成了香饽饽,茶叶价高主人欢喜,对古树茶的保护更是小心头上加小心,就连风吹过,茶树林的沙沙声都好像要比棕树林响得很多。而棕树依然低调地站在那,不需要你的修剪,不需要你的施肥,不需要你来培土,只等着人们需要了,提着刀子去找它。qqq保山日报网

  我们小的时候,棕树主要是用来剥棕衣卖钱,且一年只能剥一次。每年农历十月以后,到第二年开春前,是剥棕衣的最佳时节,根据长势不同,一棵棕树一般可以剥七八片到十四五片棕衣不等。qqq保山日报网

  剥棕衣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儿,棕树长到两米左右,就要开棕脚。开棕脚要趴在地上,先用刀斧砍开棕树根的杂木乱草,然后沿着土层用刀环割一圈起底,再沿棕叶柄划开棕衣,周而复始,一层层往上剥,直到树顶端还剩一米左右。随着棕树长高,底层的棕叶就会干枯死亡,但棕叶即使死亡后,也都是紧贴着树干,几年都不坠落。至于棕衣则必须是外力干预,否则就是永不脱落。剥棕衣时,需要用手使劲抬起已枯死的棕叶柄,才能用刀划开棕衣将其剥落。这一过程中,棕叶柄两侧长满的小刺会划伤剥棕人的手臂、身体和脸庞,在烈日暴晒下,很是生疼。当树干顶部的棕衣包成流畅的纺锤状,就不能再剥了,要留下足够的棕衣给棕树尖御寒保暖。这当中如何把握,还得靠具体实践操作,既要听言传,更要自己意会。qqq保山日报网

  新剥去棕衣的树干,由于没经历过风雨,一般呈浅黄色,剥棕人会顺着树干砍上几刀,利于棕树长粗长壮,年年递进,棕树就在刀砍刀划中不停地长高长大。qqq保山日报网

  棕树长高后,就得用梯子来帮助爬高了,但真正的高手一般只用棕棒头。棕棒头其实就是一根胳膊般粗的木棒,五六十厘米长,中间刻上一道浅痕,再用棕绳拴在浅痕处,棕棒头就制作成功了。剥棕时将棕棒头挂在腰间,徒手爬上高矮不一的棕树,将棕棒头解下来拴在棕树主干上,双脚踩在棕棒头两端,站起来能够剥到棕衣就行。熟练地剥棕人随着剥刀对棕衣切割、划砍,在十多米的高空腾转挪移,运行自如,一片片棕衣便如蝴蝶般从天上翩然而下,那种胆识和气度是大多数农活所无法比拟的。qqq保山日报网

  剥棕时,还有一件极为高兴之事,就是剥取棕包。因为棕包是一道时令蔬菜,可炒、可做汤、可凉拌,加之剥棕时已经接近年关,农村大多进入了杀年猪的时候,平时再省吃俭用的家庭,也会在炒棕包时放上些小肉片,孩子们便碗筷响个不停,吃得肚儿圆。棕包是棕树未开放的花苞,因花苞外层包皮类似笋壳,里面未开放的小花蕾如同米粒一样密集、整齐、紧实的结在一起,故称棕包(棕包米);又因成坨的花蕾像极了鱼腹中的鱼籽,故又称棕鱼。宋代诗人董嗣杲在其《棕榈花》中描写道:“一皮一节笋抽金,胚成黄穗如鱼籽”,是不是非常形象逼真。qqq保山日报网

  在棕衣里刚要成熟,且未长出到外面的棕包质量最好,用农村的话讲就是还未见天的棕包是最好的。上好的棕包体态丰腴,如同山里清纯的女孩,看着就让人舒服,带着母体水分的棕包,黄澄澄的直耀眼,十分诱人。美食达人苏东坡也写过一首关于棕包的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夜叉剖瘿欲分甘,箨龙藏头敢言美。愿随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头两句描绘了棕包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探讨了棕包的烹饪技巧和食用方式,整首诗不仅是对棕包的一次精彩描写,也是一份详细的食谱指南;陆游更是在《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中对棕包赞叹不已:“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葅子盈腹。”可见,棕包不但有悠久的食用历史,而且是一种上乘菜肴。qqq保山日报网

  新剥的棕衣晒干后,选出一些品相不好,难以卖上好价钱的作为备用,便能制作棕绳。首先在一块薄木板上钉穿一排铁钉,翻转过来,手拿两三片棕衣打砸下去,顺着纹理往后一拉,反复多次,去除棕毛杂物,留下棕筋,就是打绳子的原料。然后将理顺的棕筋一端固定,另一端再接下一缕棕筋,用手或木钩等工具,顺时针搓扭,形成绳子雏形后,再接再扭,一根细绳就做好了。细绳成型后,再根据需要,来决定绳子粗细,如是抬木头、抬石头用,就要粗些,需用多根细绳再次扭在一起;若是挑担、背篮子用,两三根细绳扭拢即可;缝补蓑衣、垫子用,细绳就行。如果制作绳子量少,则无须大动干戈,将棕筋放在小腿上搓揉就行,晚上烤火吃茶时,白天放牛休息时,家中老人便可完成。棕绳又牢实又好用,捆扎东西时,不像现在市场上卖的龙舌兰绳子或是塑料绳子,老是扎不紧。如果用水煮泡一遍,棕绳会更加富有抓力,估计捆得住孙猴子。农村的背箩、竹篮,或是牵牛、挑柴、捆草,也都是用棕绳,就地取材,方便实惠。qqq保山日报网

  那时的农村,很少有雨衣、雨伞之类,连一块塑料布都非常难得,蓑衣便是农人最好的躲雨工具,很多人家都会根据家人的身材,做到人手一件。在我的老家,蓑衣又分两种,一种是在脖颈处形成一个半环状领口,蓑衣披在身上,就如同玉米叶裹住玉米一样,身体后背和左右两侧都被蓑衣团团围住,避雨效果非常好,又防寒保暖,休息时可垫可坐,是老年人放牧时的最爱;另一种叫棕领褂,顾名思义,就是将蓑衣后背缝制成衣服状后,左右两侧肩下,如同褂子一般留出两个袖口,手从袖口伸出,棕领卦就穿在了身上。刮风下雨时,无论是用刀使锄,砍挖抬搬等干各种农活,都极为方便。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应该是祖先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改革、发展、创新的优良成果。qqq保山日报网

  棕树叶也是用处多多,在我的老家,多用来做扫帚或当作简单的绳子使用,干棕叶则是极好的引火材料。秋天烧胡蜂时,拿一根十几米长的竹竿,顶端扎上一大捆干棕叶,天黑不久,来到挂养胡蜂的树下,点燃棕叶,竹竿一伸,火把直燎蜂巢,乱飞的老蜂子面对突来的劫难,毫无招架之力,只得四散飞逃,人们趁乱取下蜂包,美味就轻松到手。另外,每年杀年猪时节也要用到许多棕叶做垫子、拴猪肉,因为这个季节,平时宽大实用的芭蕉叶已经在冰霜的摧残下干枯了,四季常绿、意气风发的棕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猪还未倒下,主人家便砍回棕叶,铺满专门腾出来装猪肉的房间,杀猪师傅分割猪肉后,就有序地摆放到棕叶上,棕叶翠绿、猪肉红白相间,看着这满地的丰收,小时候的我经常是口水直流。qqq保山日报网

  以上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生活中与棕树的部分交流融合之事,如果要细说,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当然,农家栽种棕树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扎几把扫帚、缝几件蓑衣这么简单。主要是用棕树来讨生活,听大人说,早先时候,棕衣只能卖给供销社,几角钱一斤,别无他法。后来,可以将棕衣挑到街市上自由买卖了,价格也提高了些。一段时期,连棕叶柄与棕衣相连部分(我们叫它棕巴掌)都可以卖钱,听说用棕衣缝沙发、缝床垫时用到,具体用途就不知道了,只是太过便宜,晒干后才五分钱一斤,但只要是能变钱,农人是不会嫌弃其便宜的,也不会可惜力气的,尤其在我们老家那种水瘦山寒的高寒山区,老百姓能够换钱的东西实在太少了。那些年,还没有外出务工一说,老家的乡民收入就是,五黄六月摘一点茶叶,冬天剥几棵棕,还有就是常年盯着老母鸡屁股。在当时,棕树可是为多少人家解了不少燃眉之急,尤其是冬季客事多的季节,就真的依靠几棵棕树了。qqq保山日报网

  现在,棕包作为一道美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销往的地方也是越来越远,价格也是紧俏得很,甚至是棕树的主要收入来源已变成棕包了,种植棕树依然是农民的一项好产业。也许,上天赋予棕树的使命,就是始终陪着人类,静静地成长。qqq保山日报网

  故乡的棕树,就是这样,用其特有的方式,将自己身上裹着的一层层衣服,还有遮风挡雨的叶子,繁育后代的种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如我们那劳作在山岗田野的父母。我们的情结也如同那棕衣上的棕筋纤维,千丝万缕,紧密相连,脉脉相通。黄有权qqq保山日报网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36.jpg

  责编:刘自明qqq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qqq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