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史话保山汉族

发布时间: 2024-04-15 08:13:09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当你走在保山乡间,听到的是字正腔圆的方言,那方言发音与淮河流域的北方话极为近似,有如普通话。事实上,保山方言确实是北方方言在云南边地的枝蔓,能钩沉出汉族移民边地的沧桑岁月来。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是滇西最大的汉族聚居区。从地图上看,保山就如一枚巨大的楔子,镶嵌在少数民族地区。千百年来,保山汉族聚居区就像文化桥头堡,在牢控祖国边疆的同时,也把中原文明源源不断地传向更广袤的地区。iii保山日报网

  其实在几个世纪前,保山少数民族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决心永固滇西边陲,在以保山为中心的滇西实施大规模军屯后,汉族才发展成为保山的主体民族。iii保山日报网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今保山金鸡设不韦县,“徒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归汉,汉明帝在不韦县原址设永昌郡。iii保山日报网

  汉晋时期,汉族人口随出仕经商队伍陆续迁入保山,但由于路途遥远、瘴疠流行,加之朝廷对滇西采取羁縻政策,所以在永昌郡设立后的数百年间,汉族移民较少,保山的主体民族一直是土著少数民族,分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孟高棉语族的白、彝、傣、佤、德昂等多个民族集群先民。且迁入保山的汉族人口由于数量较少、时间不长,逐渐被“夷化”,融合到土著民族中。iii保山日报网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王国分别在保山设永昌节度、永昌府,保山与中原联系几乎中断。元朝时设金齿指挥使司,大批元军驻屯保山,部分汉、回、契丹兵士落籍保山,开始在县城、交通要地形成汉族聚落,但汉族人口仍属少数。iii保山日报网

  为巩固西南边疆,明王朝一改以往对云南的所谓“攻心”统治的方式,在数十万大军平定蒙古梁王后,在云南大力推行卫所屯军制。数十年间,大批屯军及家属以军屯方式移民西南,后来又延伸出民屯、商屯、盐屯。世居长江中下游的湖南、四川、江苏、安徽等地100多万汉族人民有组织地迁移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营建了汉族聚落。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成为明军重点经营地区,从那时起,汉族才逐渐成为保山的主体民族。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的军屯在元朝就出现,但并没有改变保山总体的民族人口结构。为巩固其在滇西缅北的统治,元王朝在保山派驻了5000大军,其中3000人为南宋投降的新附军,2000人为探马赤蒙古军,此外,还有土军、即大理政权投降的爨白军,爨白军不参加出征作战,负守土之责。元朝灭亡后,各类驻军瓦解逃散。明王朝借鉴元朝屯兵戍边经验,开展了大规模的军屯,《滇粹》载:“洪武十五年,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万入滇”,但这批移民主要分迁移入云南的昆明、临安(建水)、曲靖等内地府、州、县。地处边疆的保山则以军屯为主,军屯是汉族移民保山的主源。iii保山日报网

  明初,保山的几个中心城镇在军屯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发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保山亚热带的几个坝子人口以白、彝、傣、佤诸民族居多。随着明初大批汉族移民迁入,保山多数坝区成为卫所驻地,并以此为中心,汉族移民点向四周辐射。土著少数民族因惧怕服兵役和纳税,纷纷向周边半山区、山区和热带河谷迁移,从而基本形成了现今亚热带为主的坝区以汉族居多,而山区和热带河谷地区以少数民族居多的民族分布格局。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是明清滇西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除对边沿一带的“三宣六慰”土司间接管理防务外,还连接着中国与南亚、东西的商贸文化往来。历史上滇西发生过多次外族入侵,所以明朝将保山的屯垦驻军一直作为重点目标,明清两代的近五百年间,在保山采取大规模的军屯以巩固边防、稳定边疆,迁入人口以江西、苏北、安徽为多,成为保山汉族移民的主源。iii保山日报网

  屯军是世代为军的兵役制。参加军屯的军人世代为军,除服兵役外,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自由地支配土地和劳动产品,并承担赋税。军屯户有四项严格的要求:一是军皆世籍,一旦编入军籍,父死子继,兄终弟承,不得改变;二是驻地固定,除非朝廷命令,否则驻地不能变动;三是军队在驻地屯田戍守,安家落户;四是凡为军户者必须结婚,携带妻室前往。iii保山日报网

  明代军屯与地方行政机构对等设卫、所制,一般为县一级设所,府一级设卫,军兵大约为5600人;所又分为千户所、百户所,千户所有官兵1120人,百户所有官兵112人。军屯的耕牛、籽种等生产资料由国家提供,耕地按军阶配给:卫指挥使一级168亩,正千户76亩,百户48亩,屯军30亩。屯军官兵借用耕牛等需出“差银”,庄稼收获后需上缴“屯粮”,万历年间,明朝中央政府核定永昌、腾冲两卫屯粮为780116.7石。iii保山日报网

  儒学和汉传佛教亦随汉移民进入保山,在边疆扎下了根。iii保山日报网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在保山推行卫所屯军,到万历年间,保山的卫所屯军建设已初具规模,共在保山境内设永昌、腾冲两卫,其中永昌卫下设10个千户所,屯军2281人;腾冲卫下设6个千户所,屯军2281人,并有舍丁(军官子弟)756人,军余(屯军子弟)2789人,另有脱产步兵、骑兵867人。两卫屯军及后备人员即达12000人以上,而当年永昌府总人口仅为6361户,43661人,卫所屯军已占到总人口的28%,加上家眷和民屯而来的人口,汉族人口在保山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基本和土著少数民族人口数持平,汉族人口的增加也为中央在边疆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基础。明初,保山的卫所屯军制为保山汉族人口稳步增长奠定了基础。iii保山日报网

  清袭明制,屯军在规模上又有所扩大,仍设永昌、腾冲两卫,永昌卫下设千户所8个,驻马步军1018人,屯军3001人,舍丁450人,军余2789人。腾冲卫设千户所6个,驻马步军280人,屯军1290人,舍丁1258人,军余6166人。两卫屯军及准军事人员总计达16252人,加上其家眷,总数已达50000人以上,而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永昌府总人口为36118户,152065人,军屯户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上,再加上城镇汉族人口和部分民屯人口,汉族成为了保山真正的主体民族。iii保山日报网

  随着汉移民进入保山的除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还有汉传佛教和风俗年节习俗等,以至于徐霞客当年到保山,恍若回到了家乡江南,深切感叹道:“风俗礼仪,悉效江南。”iii保山日报网

  今天的保山还存留有许多军屯痕迹和家族文化,如宋家屯、五里屯、诸葛营等地名,以及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的保山文化。汉族已成为保山10个世居民族之一,与各民族人民一起开发保山、建设边疆。 顾建中iii保山日报网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36.jpg

  责编:刘自明iii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iii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