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传统闹洞房(记忆保山)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在参加亲戚朋友的婚礼时,已经越来越不喜欢凑热闹。另外一个原因是近些年来,婚礼当天晚上的闹洞房都是一些年轻人给新郎灌酒或各种捉弄,没什么意思,所以很多时候吃过饭后,我就离开了。可今天却是不能“早退”了,因为结婚的是家族中最小的叔叔,他虽然小我近20岁,可毕竟是叔辈,我们作为侄子得留下来给他撑下场面,还有一些任务要完成。
快吃晚饭的时候,作为婚礼管事的父亲就给我派发了晚上的任务——协助一位长辈给新婚夫妇撒枣子。这倒有些意思了,因为“撒枣子”这个仪式已经多年未见了。记得小时候,每到亲戚家办婚礼,我们一群孩子都要等到晚上开始撒枣子时追着撒枣子的长辈跑,希望得到一些糖果花生吃,还是比较热闹有趣。不知什么时候,这个仪式慢慢被忽略掉了,可能是我们家族还比较注重传统吧,小叔叔的婚礼特意从其他寨子请了一个会撒枣子的长辈来举行这个有趣的仪式。
到了下午六点左右,晚饭开始了,新郎领着新娘给客人敬烟、发喜糖。留下来吃晚饭的客人都是至亲或同宗家门,新郎要带新娘分别认识一下,同时邀请他们留下来闹新房、喝糖茶。喜欢热闹的年轻人——新郎和新娘的哥们儿、姐妹们一般都会留下来。
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天黑了下来,闹洞房前的重要仪式“撒枣子”开始了。新郎新娘和几个姐妹进入新房后关好房门。堂屋里,主人家点上几根蜡烛,给负责撒枣子的长辈作一个揖,将一只装满松子、核桃、瓜子、枣子的小盆交给他,我作为助手,手拿两根蜡烛跟在后面。“撒枣人”给主人家还一个揖,用本地一种特殊的花灯唱腔唱了起来:“接过主人一盘枣,枣是什么枣?枣是新疆美味大红枣。”一声敞亮的开腔,顿时把留下的客人吸引了过来,见过的评头论足,没见过的指指点点,场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撒枣人”带着我先走到堂屋外,将枣盘举过头顶开始唱道:“一把枣子甜蜜蜜,我代主家敬天地。”唱完又转向堂屋:“二把枣子红彤彤,家有喜事告祖宗。”再次走到堂屋外道:“三把枣子谢来宾,常来常往心连心。”然后让我在前带路,边走边唱:“手捧枣子转大道,两根喜烛把路照。金屋玉阶银铺路,喜庆满堂好热闹。今日主人福气好,迎得新人喜鹊闹。儿孝媳贤合家欢,子孙满堂兴家道。”两人来到新房门前,“撒枣人”又开始唱道:“小小新房四四方,一对新人坐中央。今日受托来祝贺,紧闭房门为哪般?新郎新娘开门来!”新郎将门打开一缝,让我们两个人进去后,又赶紧关上。进到新房,助手将蜡烛点到中间的桌子上,“撒枣人”对着新郎新娘唱道:“今日新娘进家门,和和美美一家亲,不图金银不图宝,只要人人对你好。若问如何把恩报,早生贵子哄二老。二老不图钱财多,香火旺盛来尽孝。”新郎新娘作一个揖,恭恭敬敬奉上两包香烟和两个红包。接过红包和香烟后,“撒枣人”开始了真正的撒枣仪式。他抓一把松子和枣子撒向东边,口中唱道:“一把枣子撒朝东,生得贵子福气重。顺风顺雨长成人,出人头地一片红。”又朝南边撒一把道:“一把枣子撒朝南,生得贵子坐朝堂,高官厚禄人前贵,光宗耀祖前途广。”接着是撒向西边:“一把枣子撒朝西,生完儿子再生女,房前屋后照顾周,香茶热饭备得齐。”再到北边:“一把枣子撒朝北,夫妻幸福到头白,夫唱妇随家业兴,小小日子过得美。”最后是撒向中央:“一把枣子撒中央,子孝孙贤报恩长,勤奋踏实兴家道,父母老来安心养。”主仪式结束后,“撒枣人”又来了一曲民间小调《十二月里》助兴,大家开开心心进行下一个环节——闹洞房。
其他人要想进入新房可不容易,必须像“撒枣人”进门前一样,念几句祝贺的词句,我们本地称之为“念吉利”,又叫“四六句”,念完才能进新房吃松子核桃和喜糖。我们正在说笑的时候,门外已经挤满了人,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小小新房亮堂堂,坐着仙女新姑娘,兄弟今日来祝贺,喝杯糖茶吃个糖。新郎新娘开门来!”原来是家中一个堂弟带头叫门了。新郎打开一道缝,堂弟嬉笑着挤了进来,又是拿糖,又是拿烟。“新房新房门开开……嗯……孙子带着祝福来……”一个稚嫩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那是小侄子的声音,可能是他奶奶在教一句,他说一句,“祝你……祝你……早生贵子早发财,新姑爷开门来!”接着门外传来哄笑。新郎开心地打开门,伯母抱着孙子挤了进来,抓了几把枣子和糖果塞进小孙子兜里。总是在新郎不注意时,大家会一哄而入,接下来捉弄一下新人就少不了了,但有老人在旁边监督,过分的动作是不允许的。闹过洞房,主人家泡好糖茶,由新郎再次带着新娘给留下的亲朋好友敬烟敬茶,发喜糖,直到深夜人们才逐渐散去。
传统婚礼的过程热闹又喜庆,充满了温馨美好的氛围,让人回味无穷,新人们更是终生难忘。但一些传统在现代化生活中也在逐渐消逝,若干年后,愿我们的后人还能感受得到这些古老的传统仪式所带来的快乐。本刊特约撰稿人 蒋卫忠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