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宁的劝学家访路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有一种坚守用爱心点燃,有一种坚定用真情浇灌。在隆阳区潞江镇高黎贡山脚下,有一所专为高黎贡山移民适龄儿童新建的小学——丛岗小学,自2020年脱贫攻坚开始,杨玉宁与其他老师参与并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和乡亲们的转变。
90后的杨玉宁是一名中共党员,还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乡村教师。2022年3月到丛岗小学担任校长,他躬身力行、化师为友,潜移默化影响了丛岗村周围的人,他退役不褪色,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军人使命、为人师表,带领着丛岗小学教师们攻坚克难,用心、用情,以永不言弃、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家庭,让因厌学而辍学的学生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
在第500次走访之后……
杨玉宁到丛岗任教后,他狠抓家访劝学,不畏严寒酷暑,翻山越岭,与辍学的孩子及其家长促膝谈心,本着“绝不让一个学生在教育扶贫路上掉队”的原则,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从教育帮扶、困难补助以及孩子上学以后的好处出发,两年间,到高黎贡山移民家庭家访500余次。
家长和学生从一开始的不沟通、不交流,甚至于用“民族话”谩骂,虽多次被拒,但依然前行。他一个人走过山路、一个人一天只吃一顿早餐、一个人骑着摩托摔倒在半山,甚至于怀疑过反思过自己的劝学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笑脸、真诚、敬业、坚持之后,他敲开了他们的心窗,家长们态度由“冷”变“热”,他们变得无话不谈。从此,新增辍学儿童在丛岗首次实现“0”。
“阿勤学”返校啦
杨玉宁第一次看见阿勤学是在学校的围栏外,她光着脚踩在围墙边,用发黑而干裂的双手紧紧握着围栏,两人目光对视,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几秒后,阿勤学跑开了。放学后杨玉宁带着一个认识阿勤学的学生,买了一堆零食,在安置点找到了她。阿勤学害怕陌生人,有点害羞,通过“熟人”介绍,杨玉宁与阿勤学慢慢熟了起来,交谈、接受零食……接下来的每个星期,杨玉宁都会带着零食去看她,彼此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零食”友谊。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后,杨玉宁和他的团队开始入户做家长工作,给阿勤学的兄弟姐妹们送了衣服、裤子、鞋子等生活用品,一开始阿勤学的父亲不理人,态度十分冷淡,杨玉宁却厚脸皮地去跟他交流,在去他家10多次后,她的父亲开始接受了杨老师,并将阿勤学送到学校上学,表示其余的孩子也会在达到上学年龄送去,不会让他们辍学。
劝学路上的“零食”友谊
为了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杨玉宁每次去劝返复学都会给孩子们买零食吃,每次去入户家访,身后总会跟着一群屁颠屁颠的孩子,慢慢地他们熟起来了。有的小孩胆子大起来,牵起他的手,邀他去家里玩。有个3岁多的孩子甚至抱住了他的大腿,学着其他孩子大声地说:“杨老师好!”就这样,每个周三下午他入户劝返复学的时候总会给这些孩子们买一瓶饮料,他们会到黎明小组的活动广场等着,有时也会把家里的玉米、水果带来跟他分享,有的还会带上心爱的小猫小狗来跟他炫耀一番,这成了他们之间不必言说的默契。
一天,他发现了一个陌生的面孔,旁边的孩子悄悄告诉他:“杨老师,他就是乔爱国。”他瘦瘦的,留着一头长发,身上的衣服有点破旧,看起来不太干净,很内向很怕生,孩子们给他送去了一瓶饮料,他犹豫了一下才接过去。杨玉宁借机说:“乔爱国,下星期你跟小朋友们来广场等着,我还会给你们买饮料。”过了一个星期,他赴约了,并凑过来喊了一声“杨老师”。乔爱国跟杨老师和小朋友们入户走访,杨老师顺势问了一句:“你怎么不来上学?”乔爱国低下头没有回答。身后的一群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乔爱国,你快来上学嘛!学校老师对我们可好了,给我们买牛奶,教我们唱歌……”杨玉宁走到他身旁说道:“你考虑一天,明天我来接你。”第二天,忽然一大群孩子激动地跑过来跟他们说:“杨老师,乔爱国说他要回学校上学了。”杨玉宁当天下午就将乔爱国带回了学校,并帮他理掉凌乱的头发,给他安排了住宿。孩子是来上学了,但是杨玉宁却整夜在想乔爱国的家人还在山里,还不知道他来学校,万一回来找不到他怎么办之类的事情而不能入眠,天一亮,他就用摩托车带着乔爱国到山里找到他的父母,并惊奇地发现乔爱国辍学的哥哥乔爱党,经过两个小时的交流,其父母决定让乔爱党和乔爱国都去上学。
这样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类似的劝学走访案例也数不胜数,仅2023年,杨玉宁就用自己的真诚付出和不计辛苦,成功动员10多名高黎贡山移民适龄儿童就读幼儿园……因为用了心用了情,阿勤学、三学良、杨林林等也成功返校读书。
丛岗教师的别样丛岗情
杨玉宁关注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和留守儿童,无论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有困难,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2022年至2024年期间,经杨玉宁多方协调,在各级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下,给孩子们筹集到的校服、衣服、鞋子、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不计其数。特别对留守儿童他更是多一分“特别”的关注关心,校服旧了想办法换新的;天气冷了想办法筹集羽绒服;鞋子破了想办法换新鞋;孩子想父母了他出路费让孩子们去找父母;孩子失落无助了会鼓励会安慰……他把坚守初心、一切为了孩子体现得淋漓尽致。丛岗小学的老师们也深受感染,并团结一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扶着那些有需要的孩子,丛岗小学的老师成了“新丛岗人”,家长们遇到事情第一想到的是这群无私的老师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些民族交融的感动,成为杨玉宁不断前行的动力。乡村教师的生活大概就是一半风尘仆仆,一半星辰大海,也许极致琐碎,却浸满希望与温暖,上学的是孩子但受益的是一个家庭,虽很辛苦,但细数时光,皆是幸福。
(文中孩子名字皆为化名)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