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坝社区:盘活集体家底 鼓起村庄钱袋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021年,32万元;
2022年,83.09万元;
2023年,102.3万元。
这是龙陵县龙新乡黄草坝社区近年来的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可以看出,黄草坝的集体经济已经走上了一条稳健发展的“轨道”。是什么原因让黄草坝从无集体经济收入到突破百万元,并荣获保山市第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强村”称号呢?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到黄草坝社区进行了深入采访。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村“两委”班子是集体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就是要把产业、项目建在党支部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带头致富能力、产业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建强“领头雁群”,汇聚发展合力。
黄草坝社区坚持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力保证,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主任任组长,挂村领导、社区“两委”为成员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打造了一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冲锋队”。
黄草坝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东华介绍,社区集思广益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并定期组织“两委”班子外出参观学习,提升掌舵把方向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等重要人才作用,凝思聚力,筑牢集体经济强村战斗堡垒。
因地制宜思变 闲置资产盘活
“如何进一步利用我们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可以尽情说说自己的看法……”社区“冲锋队”经常聚在一起强化分析研判,辨析优势劣势,想方设法推动当地发展。
黄草坝地处龙新乡北面,距县城12公里,32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优势明显且地热资源丰富。社区立足乡情村情,深挖潜力,借助外力规划开发温泉小镇,目前已发展培育洗浴中心14家,宾馆、旅店16家。
位于320国道旁的升国天然温泉,自2011年开业以来,生意都很好,2021年还进行了扩建。“我们的回头客很多,每天的毛收入在800元左右。”老板石升国高兴地说。
社区的小米地小组是傈僳族聚居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社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举办了2023年“刀杆节”,出租70余个摊位创收1.4万元,出租广告位创收7.3万元,将“文化资源”变为了“文旅经济”。
社区还积极搭建“天网工程”,建立监控中心巡查制度,着力打造“半小时县城经济圈”,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要素保障,现有规模企业3家、民营企业4家、私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89家。
谋划项目建设 驱动发展活力
黄草坝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谋划、编报、储备、争取实施一批特色项目,把资金用起来,把资源盘起来,通过项目建设打通了发展的“肠梗阻”。
在黄草坝农贸市场里,活禽区、蔬菜区、干货区、服装区、日用品区等功能分区完善。当地逢1号和6号赶集,老百姓称“一六街”。赶集日当天,四面八方的村民聚集在此,售卖各种物品,现场非常热闹。
“这儿原来是闲置的粗制茶所,在沪滇项目的帮扶下,建成了面积达960平方米的商铺一幢和有180个摊位的市场大棚一间,外租承包给龙陵县滇西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定期收取租金,不仅进一步提升完善了社区集镇功能,还实现了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7万元。”张东华说。
农贸市场的建成,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务工。村民杨书芬自农贸市场投入使用以来,一直从事保洁工作。她说:“我每天早上在市场打扫,中午去温泉酒店打扫,其余时间可以回家做农活,每个月打工收入有2000多元。”
社区抓住紧邻县城、320国道穿境而过的地理区位优势,把闲置土地资源与地热温泉资源同项目建设相结合,积极申报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项目,建成1300平方米的温泉综合服务中心1个,并通过公开竞价招租运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1万元。
如今,黄草坝背街的温泉、粗制茶所成了社区盘活资源促增收的“重头戏”。此外,村里还收取卫生费17万元,专门用于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等。
“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支出明细清楚,全部纳入乡镇代管办专用账户管理,并全部用之于民。”社区副主任石怀芹说。
黄草坝以项目撬动集体经济发展,使资金、资产、项目不断产生收益,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作为全县的重点项目——“雨城湾项目”也入驻黄草坝社区,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张东华表示,社区将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结合村企共建开展劳务输出、物流运输、物业管理等业务,并在康养、文化旅游上多点发力,让全村经济持续增收。
本报特约记者 徐 静 通讯员 侯云鹏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