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3万余份育种材料竞选“优等生”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又是一年插秧季,在袁隆平生前题词的“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上,3万余份水稻育种材料正在按节令进行移栽。群众拔秧、捆秧、运秧、插秧,各司其职,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不一会儿,空荡荡的水田就变成了一块块绿色方阵。
水田里,一块块写着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的粉红色小牌子整齐地插在秧苗旁,显得十分耀眼。“这些小牌子上有年份、地点以及品种信息,比如我们用R代表恢复系,用F代表低代材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一边查看小牌子的摆放位置、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云南省农科院有近5000份育种材料需要进行移栽,由于秧苗期很难从外观上区分各个育种材料的性状,因此在移栽的过程中,这块代表育种材料身份信息的小牌子就显得格外重要。
据了解,今年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外,还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10家科研院所到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选育和繁殖工作,科研育种材料达3万余份。科研工作者将从这3万余份育种材料中选出性状较好的“优等生”作为母本,与提供花粉的父本进行杂交配组,得到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再从中筛选鉴定高产、优质、多抗的两系杂交水稻优良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奎丽梅和同事们在这块繁育基地开展水稻繁育工作已有3个年头,3年间累计种植育种材料近1.5万份,筛选的6份两用核不育系材料通过省技术鉴定,为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提供了新的亲本材料,鉴定的3个杂交籼稻新组合也通过了省级审定,为以后在籼稻区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新品种。
近年来,施甸县依托气候和土壤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水稻科研基地、核心繁育基地、高标准稻田和综合服务区4个项目,共建成核心科研基地500亩、亲本繁育基地5000亩。同时,建成和海南“冬繁”基地有机结合的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夏繁”基地,将常规8年至10年的育种时间缩短为4年至5年。2023年,施甸县繁种产业带动了近百户群众增收,实现产值达1300多万元。
杨林元 段晓波 摄影报道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