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茄(边地风物)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本刊特约撰稿人 杨弘倩
贫瘠的土壤里种不出娇艳的玫瑰,却能长出好看的玫瑰茄。
玫瑰茄拥有极强的生命力,无需肥沃的土壤,无需平整的土地,只要一层浅浅的红土,它就能生根、发芽、抽条、长叶,直至开花结果。每到夏秋时节,那翠绿如玉的掌形叶会伸出锯齿形薄片,托着淡粉或淡黄色的花朵,花瓣薄而微微透明,遍布褶皱,微风拂过,花朵迎风摇曳,宛如一群身披薄纱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花蕾上的细细红粉,发出阵阵幽香,让人心醉神迷。花瓣凋落之后,花萼继续生长,变成深红色玫瑰形状的“花骨朵”,玫瑰茄的英文名Roselle Flower由此而来,传入中国后,玫瑰茄还被取上一个诗意的名字:洛神花。
玫瑰茄起源于非洲,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1981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将其从福建永春引入潞江坝种植,次年夏天,科研专家革家云看到资源圃中随风而舞的玫瑰茄,不由自主地被其吸引,多年种植棉花的经验告诉她,这种茎叶酷似棉花的植物,一定和棉花有着某种联系。回到家中,她迫不及待地搜出有关棉花和玫瑰茄的知识:玫瑰茄和棉花是表亲,它们都属于锦葵科植物,韧皮发达,提取出的纤维可以纺织成布,这坚定了革家云研究玫瑰茄的决心。仅仅用了三年,勤奋好学的革家云就基本掌握了玫瑰茄的种植技术,1984年,她与同事在《云南农业科技》上发表了《玫瑰茄的栽培》一文,开启了云南玫瑰茄研究的先河。1986年,她在热作简报上发表《关于玫瑰茄的套种间种方法》,该文通过对玫瑰茄在干热河谷地区的生理习性,套种品种、套种方法的介绍,为玫瑰茄的推广种植打下了技术基础。同年,她和同事们开始在保山潞江坝、昌宁等地区推广种植玫瑰茄,1990年推广种植玫瑰茄10000余亩。
玫瑰茄的花萼可以食用,含有蛋白质、果胶、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暑、利尿降压、养颜消斑的功效,被誉为“植物界的红宝石”。1985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科技人员李俊文试制出玫瑰茄酒、浓缩汁、蜜饯、玫瑰茄晶等几种产品,并邀请莫卡村村民一一品尝。多年后,玫瑰茄的营养价值被世人知晓,成为美颜神器,风靡大街小巷,一位老得掉牙的莫卡村阿婆笑眯眯地对孙女说:“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追着赶着吃的东西,我三十年前就吃过一遍哩。”
刚摘下的玫瑰茄花萼,肉质肥美,酸脆爽口的同时还散发着淡淡清香,取几朵放入玻璃壶,注入热水,那一缕缕的深红色便会在水中飘散开来,如同饱沾胭脂色的毛笔晕染于宣纸。炎热的午后,来一杯茶汤红艳、芳香馥郁、酸甜爽口的洛神花饮是种十分惬意的享受,有了科技工作者,这份惬意,保山人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享受过。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