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溯源|之一】第一颗种,第一株苗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你知道保山小粒咖啡第一株咖啡苗的故事吗?
保山小粒咖啡,不仅是云南保山的地理标识,更是这里的金色名片。保山小粒咖啡生长在高黎贡山东麓、怒江西岸的潞江坝。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充足、全年无霜,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非常适宜保山小粒咖啡生长。这里产出的小粒咖啡,颗粒饱满、口感醇厚、回甘持久,曾在许多国际大赛上拔得头筹。咖啡文化走进了保山人的生活,但是咖啡故事却鲜为人知。
《潞江乡志》里记载,1956年国营潞江农场引入阿拉伯系列品种在老桥队小面积种植获得成功;《国营潞江农场志》里记载,1955年5月,保山地委送来了5斤咖啡种子进行育苗,并育苗成功。《潞江乡志》和《国营潞江农场志》里所记载的阿拉伯系列咖啡品种,正是当地人口中的老品种——铁皮卡。从此,第一株铁皮卡咖啡苗在潞江军垦农场(建场时的名称)落户,第一朵铁皮卡咖啡花在怒江河谷绽放,第一粒铁皮卡咖啡豆在潞江坝挂果,潞江坝人找到了与之长久相伴的幸福。当我们端着一杯咖啡品味它那微苦的滋味时,是否能够品出70年前咖啡人的辛苦和不易?从种子到杯子,咖啡的一生让人回味;从种子到果子,咖啡人的一生也不该被忘怀。
“1956年1月我任场咖啡技术员,我带领10余工人培育咖啡苗23亩,我场咖啡苗为最好的苗圃之一,为发展咖啡打下第一个好基础。”在潞江农场老党员姜平的笔记里,他是这么回忆咖啡发展历史的,“咖啡苗育好了,需要定植,1957年2月场领导派我领着20多个人成立咖啡专业队——老桥队。老桥名字惠仁桥,道光19年(1830年)开始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我们老桥队在怒江西岸桥头建立了咖啡专业生产队,因土地面积不足,我晚上一个人提着马灯走村串寨,到附近几个傣族寨子给群众们做宣传,农场是按政府的指示来和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潞江坝的,农场要领先发展咖啡,为国家多作贡献,老桥队以后永远是你们的邻居。”经过一番耐心地讲解,不久,几个村寨把他们种不完的200来亩土地主动送给老桥队,其余的荒山荒地全部由姜平带队开垦。
研究之路是艰辛的、孤独的,没有前人可鉴,自己就是第一批种植研究咖啡的技术人员,种植的土地等着自己开垦,种植的经验要靠自己摸索。
在姜平的工作总结里,他是这么写的:“1957年,我按质按量定植咖啡192亩,为丰产打下基础,老桥队的咖啡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全场之首,60年代曾几次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带动了全场咖啡生产……1958年按照我提方案,我带领工人定植咖啡试验田2.4亩,不种荫蔽树,亩定500株,从1960到1964年五年平均亩产干豆419.6千克,为当时世界咖啡生产国试验地最高产量,起到试验、示范作用,为大面积推广无荫蔽适当密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此试验地产量已写进华南热作栽培学内。”
以姜平为代表的第一批技术人员独创无荫蔽适当密植栽种法,在农场老桥队成立了最早的咖啡专业队,为潞江坝早期咖啡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并推广。1960年11月,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到云南考察保山小粒咖啡生产种植情况,姜平在昆明作了15天的工作汇报。
咖啡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当地百姓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二十世纪80年代初,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到潞江农场考察保山小粒咖啡生产种植情况。
现年已经93岁的姜平回忆说:“在我20多岁的年纪就与咖啡结缘,我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去观察它、研究它、改良它,我这一生,都与咖啡荣辱与共。”二十世纪7、80年代,姜平带领的技术团队尝试着在农场其他生产队铺开种植咖啡,有高海拔的芒丈队、老水井队、香树队,低海拔的水库队、大坝队、小坝队、燎原队、金塘队等,从此,咖啡花开遍了整个潞江农场。
这就是保山小粒咖啡第一株咖啡苗的故事,如同一种天然淳朴的缘分,从二十世纪50年代落户潞江坝开始,它开出了第一朵花,结出了第一粒果,从此开启了它的传奇之路。
(胡东湦)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