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19线上的侨乡小镇——象达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象达,源于1908年乡绅张德明在文昌宫开办新学,起名“象贤”小学,1912年又在观音寺开办女子“达德”小学而得名。“象达”蕴含着象贤崇德,大雅宏达的意思。象达,地处G219线上K7325公里处,是著名的侨乡。从清末以来百余年间,象达华侨人数累计达到2万余人,主要遍布于缅甸、泰国和马来西亚,象达因此也成为了滇西知名侨乡。从清朝起,象达传统手工产业发展兴旺,加之靠近德宏、缅甸等地,交通便利,从很早的时候,象达人就把“下芒市,走夷方”作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沿着南方丝绸之路路线,组建马帮,把象达的手工业产品如土布、纸伞、铁木农具贩运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并组织本地技术工匠到缅甸、泰国等地盖房子,修奘房,以赚回银两。随着时间推移,部分象达人就到缅甸、泰国定居和发展,使象达成为滇西著名的侨乡。
象达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朱家璧、朱晓东、朱嘉锡、朱嘉品、朱嘉祥、朱华、张剑秋、冯云等革命英雄在这里出生成长。象达是边纵部队、龙潞游击队战斗的主要场地,1949年朱家璧在象达宣布龙陵县和平解放,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并在象达成立。辖区内有国家AAA级景区“红色朱家庄”、保山市党史研究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家璧红色教学点”、保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剑秋故居”、滇西地下革命的摇篮“晓东中学”。
发展中的象达后劲强劲,如今瑞孟高速公路和G219项目在辖区内开工建设,象达已成为滇西南重要交通节点。象达成为了龙陵石斛种植第一大镇,目前石斛集约化栽培6537.2亩,鲜条产量3353.7吨、产值1.5亿元,枫斗加工4000余户,产量250吨、产值1亿余元。
可以说,象达既有辉煌的过去,更有进步的现在、光明的未来。(文:赖永文 图:尹 磊)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