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永昌郡城VS永昌府城 ——保山历史古城的变迁

发布时间: 07-30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曾经的不韦县城金鸡。  范南丹 摄SSS保山日报网

  在汉营古城遗址内,具有典型蜀汉时期特点的几何纹砖、布纹瓦、卷云纹瓦当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这是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夷内驸,保山设为永昌郡最直观的实证。范南丹 摄SSS保山日报网

  □ 蒋开磊SSS保山日报网

  保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保山历史上曾是哀牢国首邑,西汉时设不韦县、东汉时设永昌郡、南诏大理国时期设永昌节度、元代设大理金齿宣慰司都无帅府、明清以来设永昌府,保山历史古城的变迁,全程见证了滇西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繁荣与沉浮,见证了保山各民族在各不同时期的族群交流与文化融合。SSS保山日报网

  不韦县治——金鸡历史古城SSS保山日报网

  关于保山城池的记载,较早出现在不韦县设治时期。不韦县,古代地名,位于今保山市隆阳区东北部金鸡村,其属西汉时期首设的郡县故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因徙秦朝吕不韦之裔、南越国丞相吕喜宗族子弟发配充军于此,而设治并得名。史载:“初,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武帝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之置不韦县。”至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时,郡城城址移至保山东河西则的诸葛营凤凰村,金鸡村不韦县县城城址依然保留,直至南朝后因兵焚而废。SSS保山日报网

  历史上,不韦县遗址坐落在保山坝东北边缘凤溪山下,是澜沧江以西广阔坝子上出现最早的城市,也是汉武帝设置的最为偏远的县城之一。其位置地处古代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保山中原文化的首个发祥地,是后世永昌文化的起点和摇篮。它一度成为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西南边疆特别是保山地区带来了较早的中原文化,是保山中原文化融合的最早聚焦地和发祥地。现存遗址有点将台、季平(吕凯字号)街、文昌宫、古戏台等。SSS保山日报网

  永昌郡治——诸葛营汉晋古城SSS保山日报网

  关于永昌郡设治,《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嶲唐、不韦、比苏、叶榆、邪龙、云南六县,合为八县,置永昌郡”。又据《续汉书·郡国志》载:当时,永昌郡八县共有20多万户,人口189万多人,在东汉105个郡国中为第二大郡。而其疆域则“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即从今约大理一带向西抵腾冲德宏一带;向南直达临沧、普洱、版纳等地区。史载:“孝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蛮夷陈纵等及哀牢王类牢反,攻嶲唐城,永昌太守王寻奔叶榆。”“次年(公元77年)汉朝讨平之,郡徙治不韦。”由此得出结论,永昌郡于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迁郡治至不韦(今保山坝),并建郡城于今保山城南四公里处诸葛营村东侧,此址直至晋代还一直沿用。永昌郡治设在不韦县共计222年,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吕凯之裔吕祥之子为永昌郡太守时,“值南夷作乱,闽、濮反”,郡治“乃南移永寿(今耿马)”。其后又设治于永寿县(今耿马)43年,整个郡治史共计265年。SSS保山日报网

  今保山市城南的汉营古城址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其坐落于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南端3000米处,现为保山市隆阳区兰城办事处汉营社区,该城址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遗址为城墙旧址,即以今之所见的四周高坎田埂为标志,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10米,呈四方形,占地为11.32万平方米,城西有外廊,并有大量汉晋时期的几何纹砖、布纹瓦、卷云纹瓦当等遗物出土。如出土“建安四年造作”(东汉末期公元199年);“延熙十六年七月十七日亡”(三国蜀汉末期公元253年);“元康四年造作”(西晋初期公元294年);“□□二年造”“长乐寿未央”和“五铢”“羊羊”等铭纹砖。其分布最广的是瓦砾,有的堆积层厚达50—100厘米。这些板瓦为三分瓦,有的长达46厘米,宽37厘米,厚2厘米。筒瓦则为二分瓦,有的长达40厘米,直径宽15厘米,厚2厘米。筒瓦有搭榫,子口直径约4厘米。从这些出土的砖瓦纪念文字和图案考察来看,这一古城在当时应该是一座辉煌的边地古城。200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SS保山日报网

  永昌府治——太保山下永昌府城SSS保山日报网

  自唐南诏时期开始,保山在南诏、大理国时期设“永昌节度”,元代设“大理金齿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清两朝设“永昌府”,其府城并未在永昌郡原废城遗址上修建,而是改建在保山坝子西侧更高地势处的太保山下,史称“永昌府城”。SSS保山日报网

  较早的永昌府城始建自唐南诏时期初搭之土木城。唐开元初,南诏王皮逻阁征服保山,并以保山坝为基地继而统一了西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在太保山下修筑土城,称之为拓榆城。大理国时期,保山初设永昌节度,后改永昌府,永昌城为节度城和府城。到元代,永昌改设大理立金齿宣慰司都元帅府,改称永昌州,其城则为州城。明以后置永昌府,是为府城。SSS保山日报网

  明代初年,原拓榆城址因旧基重修,指挥使李观在其旧址上支砌的砖石,增置楼橹,并于城西太保山上分设“子城”用以驻军。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都指挥使胡渊再度扩建,并仿南京包钟山之制,将子城与主城连为一体,纳太保山于城内。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永昌城,城墙总长13里又14步,“凡八门,东曰升阳;南曰镇南、龙泉;西曰安定、永镇;北曰仁寿、通华、拱北”。城周各设角楼、炮楼和钟鼓楼,墙外有护壕,以吊桥沟通内外。至此,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砖石城池最终形成。坊间尚有传闻说,当时仁寿门以西山地偏坡上的城墙屡建屡塌,朱元璋的马夫、当时的永昌都指挥使胡渊遂上书洪武皇帝,请求指点,朱元璋在图纸之上指点勾画之后,此城乃成。因而此段城墙便有了一个极为洪亮的名字“御笔轩”。SSS保山日报网

  自明初永昌府府城以汉式砖城筑成后,因战乱与焚毁等原因曾历经了多次重修。史载,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副使韩廷伟,增筑西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597年),知府华存礼浚凿补筑。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总兵周化奉,知府罗纶,知县程奕同修。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知县冉琪重修。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东门失火重修。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知县张福昶,详请动帑重修。二十年(公元1755年),知县邵棨捐修。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知府刘彰宽,捐俸重修。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知府陈廷焴,率民挖四围濠池。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知府彭崧毓,详请筹捐浚其濠。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官兵围攻克复城已多颓圮,池多填壅未修。SSS保山日报网

  永昌古城现存遗迹主要有城墙、仁寿门、龙泉门、安定门基址及大量的城砖等物。城墙主要存于太保山上,北起仁寿门上行太保山,环山顶一圈转下至龙泉门基址,总长2243米。墙体以砖石筑砌,夯土填心,一般残高3—5米,厚8—12米不等。仁寿门位于太保山脚北侧,用砖石支砌,现存门基长30米、宽12米、高5米,基下门洞保存完好,尚可通行人畜。龙泉门位于山脚南侧,规制与仁寿门相当,但台基已被拆除,仅剩门洞两壁。安定门位于山顶东南侧,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门洞以砖石支砌,上覆戏楼改建。SSS保山日报网

  总体上看,永昌府城是滇西地区存续时间较长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肇建于唐南诏时期,初期为羌人风格的土木城建造样式。及至明代以后,就一直按汉式传统砖墙城池设计,依山环水,北进南出,八门建造,体现了其对外开放与对内防御的基本功能。它同时也见证了历史上的各次兵戎纷争与商贸往来,见证了历史的进步与民族的融合。SSS保山日报网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13.jpg

  责编:刘自明SSS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SSS保山日报网

 SSS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