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擦大钹,大地上的舞蹈(非遗传承)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四棵树村擦大钹 俞 匀 摄
徐掌村擦大钹艺人茶光福 俞 匀 摄
□ 万晨晨
擦大钹,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彝族传统民间舞蹈,在隆阳区西山片的彝族聚居村寨广为流传,如瓦房彝族苗族乡的徐掌村、梅兰山村、白龙井村四棵树自然村等,都能见到它活跃的身影。
擦大钹主要是将舞蹈、武术、杂耍以及打击乐演奏完美融合,其意义绝非仅仅停留在一种表演艺术的层面,而是深深扎根于彝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与精神信仰的内核之中。在2009年8月,瓦房擦大钹入选了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和重要保护。
在徐掌村,57岁的茶光福谈及他与擦大钹的缘起时,脸上浮现着感慨的神情,他缓缓说道:“我从13岁就开始练习擦大钹,主要是小时候父亲擅长吹奏,我就在一旁好奇地看着,觉得特别有趣好玩。”
他这简单又质朴的话语,与来时一路上所经过的大山大水奇妙地形成了呼应。那盘旋的山路,路两侧繁茂生长的包谷,在湛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构成一幅磅礴的大地美图。这幅图是如此的质朴纯真,没有一丝一毫城市的喧嚣嘈杂,也没有对物质的过度奢求,简简单单却最能展现出人内心深处的安静与平和。
正因为小时从对父亲的旁观与好奇,开始了茶光福之后漫长且充满热情地擦大钹之旅,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艺人之间所特有的传承精神。当被问及是否有孩子在继续学习擦大钹时,茶光福欣慰地说大儿子正在跟着他学习。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庄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薪火相传,从未熄灭。
“我还有一个团队,成员有26人,是村子里所有擦大钹团队中较为年轻化的一个团队了。”茶光福自豪地说。除了兴趣使然,他还重点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常常叮嘱团队成员在家要经常练习。可见,任何事情即使有先天兴趣的影响,后天的练习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复的练习无疑是任何人掌握一门技术不可避免的“捷径”。
如今,村子里的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家中往往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种情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以及发扬光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正因如此,茶光福的团队以及他本人的存在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宛如守护传统文化的卫士,坚定地捍卫着这份珍贵的遗产。
在擦大钹这项充满魅力的彝族非遗传统舞蹈中,彝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体现,每个鲜活的生命在舞蹈中绽放;同时,表演者拿起大钹就专注其中,抛开了世俗的一切,在那一刻,只有大钹与人的存在,人与天地融在了一起,舞蹈出生生不息的果决与力量。
茶光福在说起擦大钹与他的团队时,眼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兴奋的光芒。他不仅详细介绍了团队的表演地点、独特形式以及和其他团队的显著区别,甚至还细致入微地讲到他们的编排动作有高有矮、有快有慢。他认为,不同气质的人在舞台上适合做不同的工作,他说:“有些人动作略显笨拙一些,就适合敲鼓,而有些人身姿轻巧灵活一些,就适合跳起来做出各种精彩的动作并擦钹。”这恰恰是擦大钹视角下多元化的精彩体现。正所谓各尽所能,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于一地,安于一隅,乐于一方。
精彩纷呈的擦大钹表演在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演绎着生命的精彩旅程。这个被群山紧密环绕的地方,远看近看都是一片“山海”。绵绵不绝的大山在地理位置上似乎将这里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城市远远地分隔开来,然而,山外的这头与那头,在生活的本质意义和对生命的不懈追求上却并没有任何差别。
正是因为亲近土地,背靠大山,才让擦大钹能够散发出那种原始而又纯粹的迷人魅力,也才让茶光福一直为之沉醉痴迷。在绵绵大山之间,回响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律。在观看擦大钹表演的整个过程中,令人赞叹不已的不仅是那激昂澎湃、充满力量的擦大钹表演本身,还有去时的庄稼、动物,青山、绿水。让人由衷敬佩的,不仅是擦大钹这门艺术本身的魅力,还有擦大钹人那些平凡的感人故事;不仅是城市与村庄之间的相互呼应,还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烈碰撞。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