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泥巴“玩”成“非遗”(非遗传承)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手绘牡丹
今年46岁的杨淑杏,原籍大理,1997年婚嫁至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东方村;她说,自嫁进陶乡就跟泥巴打交道,跟随公公赵连敬学习金鸡土陶烧制技艺,至今已26年。
陶乡金鸡:600余年的传承
历史上,金鸡乡就是滇西著名的“陶乡”。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到保山戍边的军队派人到金鸡村外的一个台地上烧陶以供军用。当时军队戍边实行“军屯”,带家属当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补充军队给养。烧陶的这个台地,土质是胶泥黏土,非常适合制陶。
一开始,主要有张、姬、董三姓共同烧制陶器。其中,张姓擅长制陶、姬姓擅长烧窑、董姓是雇工。他们把灰白的黏土放在塘里用水浸泡,牛脚踩踏、人手搓揉,使黏土变成陶泥,再把陶泥放到人力驱动的转盘上,巧运双手,陶泥变戏法样变成罐盆坯子,晾晒后码放到窑中,历经熊熊大火煅烧三天三夜后出窑。
制作陶器坯子,全凭陶艺人的手感和悟性,一摊摊陶泥在陶匠手中变成瓮、缸、罐、盆等日常用品。因为烧陶,聚居在窑子附近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名就叫“窑上”(今育德村)。
“陶神”赵敏及其他
到了明朝英宗正统年间,麓川土司思任法叛乱,攻占了永昌城(今保山)。河北束鹿(今辛集)人赵敏,跟随兵部尚书王骥远征云南边陲平叛,赵敏当时的官职是兵部选武主事(相当于王骥的参谋助手)。经过多次战役,王骥带领的明军顺利平叛。在平叛过程中,赵敏驻守永昌负责前方补给,随赵敏来的军人家属便在金鸡一带进行生产。
平叛胜利后,赵敏留守永昌,防止边疆再度叛乱。因赵敏长期驻守保山,管理军队的制陶工作,后人便将他和“陶神”宁封子合为了一体,并以他的形象塑成了一位土主。而赵敏留在金鸡的赵氏族人中,有人学会了烧制陶器的技艺,打破了张、姬、董三姓烧制陶器的格局。
赵敏后人直到清朝前期居住于“窑上”(今育德村,据杨淑杏的丈夫赵明良说,他家的祖坟地至今仍在育德村后的毛手坡)。今年51岁的赵明良回忆说,先祖为躲避战乱,携家人搬迁到距离育德村约1.5千米外、当时人烟稀少的“庄房”(今东方村)居住。不想这一住就是30多年,赵家族人便在“庄房”(今东方村)定居下来。
镌刻在陶器上的爱情
赵明良说,到了清朝同治年间,赵家祖上出了一个叫赵良的读书人。赵良从小聪慧,尤其爱画画,把功名看得很淡,成了一个年轻的釉料师傅。
一次,他随贩卖坛罐儿的马帮到了西山梁子,在一个叫平安寨的濮满族寨子患了伤寒,借住在一家姓黄的老乡家。老乡家里有一位正值妙龄的姑娘叫莎玛,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给予生病中的赵良无微不至地照顾。赵良暗生情愫,回到金鸡后,就托人到平安寨去说亲。
平安寨的寨佬是一位解甲归田的千夫长,年轻时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便不同意将莎玛嫁到金鸡。
面对求而不得,痛苦的思恋折磨着年轻的赵良,身着濮满族服饰的少女不时出现在他眼前。为了寄托相思,赵良开始在陶坯上画出莎玛衣冠服饰上的美丽花纹,反复实验后,终于制成了彩色的陶器,彩陶上的花纹始终闪烁着濮满少女的影子。
一段被阻挠的爱情,成就了一位釉料师傅,成就了彩陶之乡的美名。在赵良之后,制作彩陶这门手艺被赵氏族人赵顺科、赵荣、赵连敬一代代传承下来。
嫁进陶乡的大理姑娘
历史和现实,有时候会出现惊人的相似。
1986年,迫于生计,赵连敬最小的儿子、当时只有13岁的赵明良揣着仅有的10块钱,买了一张6块钱的车票,只身来到瑞丽一个基建队;从一名和沙灰、提沙灰的小工开始,通过十多年的艰苦拼搏,一直干到基建队的负责人;与大理姑娘杨淑杏在瑞丽相识、相知、相爱,结为夫妻。
赵明良回忆说,为了把祖传的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些年,他当过包工头、开过沙场、办过幼儿园、从事过种养殖业,从而保障了杨淑杏事业上的资金支持。
赵明良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传承祖业,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情怀。尽管文化产业做起来举步维艰,多年的积蓄几乎都投了进去,但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2014年,杨淑杏成立了“云南窑上陶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彩陶厂;十几年来,杨淑杏先后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向村民开展土陶制作体验活动;开展金鸡乡残疾人彩陶技术培训班,免费向残疾人传授金鸡土陶制作技艺;在金鸡小学、甫家小学、黄毛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教小学生制作陶器,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向孩子们的心田。
2016年杨淑杏被推选为金鸡乡第十届人大代表,2017年被命名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荣获保山市“永昌技能名师”称号,2020年荣获“最具影响力陶艺师”称号。2021年杨淑杏被命名为“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荣获“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称号。
杨淑杏说,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她先后赴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群研培训”,云南省工艺美术设计师职业能力培训及考评,2024年云南文艺与非遗保护专题培训班。
2022年,杨淑杏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二级技师”;同年12月,云南窑上陶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隆阳区总工会命名为“窑贝陶艺技师工作站”和“窑贝陶艺创新工作室”。
杨淑杏立足长远发展,担负企业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她除了带好徒弟,还要兼顾对残障人士、贫困户的帮扶;最多的时候要帮扶40多人,并鼓励他们:心中有梦,“泥”就会飞。一对男女聋哑青年在她场里一干就是十多年,两人结婚生子后,依然舍不得离开;黄毛社区车家小组建档立卡户杨立成父子长期在场里打零工。
如今,大学毕业的儿子赵旭东、儿媳杨然,一个主攻美工设计、一个主攻陶器雕刻、彩绘;小夫妻俩也欣然加盟了她的团队。
“非遗”传承,守正创新
20多年来,杨淑杏全身心植根金鸡土陶烧制技艺。她在传承和发扬传统土陶工艺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研制的釉液配色彩绘,然后入窑烧制成彩陶成品,使得图案花纹彻底固化,经久不会变化。
据杨淑杏介绍,每完成一件作品,要历经采泥、割泥、球磨、沉淀、过筛、二次沉淀、压虑、炼泥、发酵、真空炼泥、揉搓、拉坯、晒坯、修坯、抛光、画图、雕刻、阴干、上窑、烧制、出窑、检测20多道工序。
“非遗”进校园
为了改变传统火窑对空气的污染,她和丈夫引进了3台液化气窑和2台电窑设备。液化气窑温度可达1180℃,适合烧制多件成品,需要20至21个小时;电窑温度可达1160℃,适合烧制少量成品,需要18至19个小时;冬天时节,气温偏低,烧制的时间则需要适当延长。
经过多年拼搏,杨淑杏带领金鸡陶艺实现了由传统作坊式到现代公司的华丽转变。公司先后被评为保山市指尖上的技艺项目工作示范点,保山市金鸡陶艺研发科普示范基地;云南省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2019年,她制作的“如意牡丹小茶罐”荣获“2019年南亚东南亚品牌文化旅游商品国际大赛暨云品100创新创意百佳品牌伴手礼”。2020年,她制作的“孔雀牡丹金丝盘”“悯农茶叶罐”分别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四届“工美杯”银奖、铜奖;同年,杨淑杏在全国商业评选中心举办的2020年度“金牌陶艺师”评选大赛中荣获“最具影响力陶艺师”称号。
2021年,杨淑杏被命名为保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鸡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年6月,她制作的“孔雀牡丹茶叶罐”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她制作的“庆党百年茶罐”“贵妃瓶”分别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五届“工美杯”银奖、铜奖。2021年底,杨淑杏制作的“‘百年辉煌’陶艺罐”“‘花开富贵’陶艺罐”“‘庆祝建党100周年’陶艺茶具”入选云南省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云南百年手艺邀请展”。
致力传承,为“非遗”插上翅膀
2022年6月,在保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中,杨淑杏参加非遗文创产品拍卖捐资助学活动,所得资金全部捐助保山文化教育事业,展示了非遗传承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社会民生的责任。
2023年5月19日,杨淑杏应邀参加“中国旅游日”腾冲主会场向游客展示、推介金鸡土陶制作技艺。同年6月,参加云南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
“花开富贵”陶艺罐
2024年6月,经朋友推荐,通过顺丰快递,杨淑杏制作的3只贵妃花瓶、15只挂件第一次漂洋过海,销售到国外。大洋彼岸的客户们欣喜之余,特地发来了记录他们收到作品后第一时间心情的视频和照片。
“这个花瓶真的太漂亮了,细节很精致,家里拥有这样的花瓶,非常幸运。”美国客户赛琳娜说;
“花瓶很漂亮也很有分量,非常金典的款式,手工很精美,是一件很珍贵的宝贝,可以当传家宝传承下去。”美国客户塔姆说;
“非常漂亮的手工艺品,漂亮的色彩,配上雕刻的花朵,是非常适合装饰家里的摆件。”阿根廷客户娜塔莉亚说。
杨淑杏说,收集客户意见是市场调研的重要部分;“非遗”传承和创新,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她还将继续通过平台展示、微信助销,为陶艺插上飞翔的翅膀,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欢金鸡陶艺。
(图片由白利斌提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