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村,经济与文化的联合写意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建在联合村的蓝莓基地。杨柳乡 供图
土榨红糖。范南丹 摄
绿竹寨擦大钹。范南丹 摄
挖掘整理彝族文化三十年的退休教师李科(左)。范南丹 摄
怒江东岸杨柳乡联合村二台坡远征军碉堡。刘斌 摄
联合村古道。刁丽俊 摄
□ 刁丽俊
联合村在怒山上,脚下是滚滚怒江,对岸是云雾弥漫的高黎贡,虽然行政区划在杨柳白族彝族乡,但走到江边就是双虹桥。
站在联合村山脊,可以远眺1942年5月以后中国远征军在怒江东岸修筑的江防防线。联合村作为重要的江防要点,现在还完好存留着诸多遗址,包括双虹桥赖子塘碉堡、松林岗碉堡、二台坡碉堡、中平子碉堡;双虹桥远征军前沿指挥所、户帕军需仓库、大沙坝渡口、挡掌坝渡口;另有战壕遗址5条。
去一趟联合村并不容易,要先到罗明坝,再盘旋上山18公里,路弯坡陡,群山苍茫。上山的水泥路是2018年脱贫攻坚时才铺好的,据说之前村民去罗明赶街走路要三四个小时。为什么叫联合村呢?大意就是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要有一个行政机构把藏在各山洼中的老平掌、白岩、墩子地、挡掌坝、张腊、石岭岗、绿竹寨、老寨子、大栗树、石家新寨10个自然村联合在一起治理,村委会就设在了大栗树。
因为大山的包围,交通条件的限制,联合村的彝族文化受外来影响很小,千百年来流传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擦大钹、彝族刺绣、彝族打花棍、彝族山歌得以传承保留,成为隆阳区西山梁子这一区域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联合村最低海拔730米,最高海拔1200米。夏天,无论你在哪个位置,都热得酣畅淋漓。热气,既来自怒江上升的气流,也来自罗明坝被大山包围的热带气候。然而正是这两股吹不走的热气,催生了联合村经济的萌芽与发展。
热区产业在偏远山地生发
2023年12月的时候,保山一些朋友约去杨柳摘蓝莓,说是拇指大一个个,还贵得很,一盒3斤788元,结果等他们回来,传说中的“蓝胖子”的影子都没见着,人家摘了就打包发到北上广了,他们这一趟就成为一个笑谈。但这个笑谈也说明杨柳蓝莓的紧俏。
2022年,杨柳乡利用联合村的气候和土地优势,引进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杨柳乡的蓝莓占地778亩,总建设面积52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项目于2023年4月建成,12月投产,至2024年6月采摘结束,产业园的蓝莓总产量达580余吨,实现总产值7000余万元。联合村支书祁顺发说,这个项目是要打造集蓝莓种苗研发、种植及果品分级包装、冷藏配送、食品加工、品牌与营销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这就为联合村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持续半年的用工季,可以提供700人的就业岗位,采蓝莓的,拉蓝莓的,打包的,分工精细。村民刘永华在公司开小卡拉蓝莓,也就是从地里拉进车间,月收入可以到1.2万元,他媳妇李彩芬在基地采蓝莓,计件,最高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入500元。
在杨柳成为美谈的还有吴转秀。吴转秀只小学毕业,进入公司后,因为勤奋敬业,公司为她买了五险一金,每月的工资固定都有五六千元。她丈夫也是开小卡运蓝莓,夫妻俩年收入不下15万元。6月的采摘季过后,公司就组织部分村民培训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及果树修剪,这样即使非采摘期村民也有稳定的收入。
土榨红糖在保山是最受欢迎的土特产。每年冬天一到,联合村的白岩自然村和墩子地自然村的30多户村民就开始了榨红糖。蒋国贵家是准备得最早的,因为他种的甘蔗最多,有20多亩,从前没有机器的时候,用牛拉石磨,这样的场景吸引了许多摄影师前来拍摄,榨糖周期可以延续到次年的三四月。后来机器取代了石磨,榨糖的效率提高了,260多亩甘蔗可以榨出312000斤红糖。以蒋国贵家为例,20亩甘蔗榨糖一年可以收入10万元。这项甜蜜的事业,成为这两个村的重要收入,也成为带动其他村进行甘蔗生产的动力。目前全联合村共种植甘蔗1000亩。
联合村土地广阔,全村615户2588人生活在4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江边到山顶,往返一趟需要七八个小时,对于江边的土地,很多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流转了600亩种柑橘,1600亩给外面来的公司种香蕉,种出的香蕉直接发到了山东、河北、山西、上海等地。
滇西抗战遗址,在高山大水间昭示后人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南诏王皮逻阁亲自率兵进入永昌,在太保山下修筑土城,称之为拓榆城,派节度使驻管。之后,丝绸古道线路基本沿仁寿门、磨房沟、老鼠山、青岗坝、乌头塘、大海坝、阿东鱼塘、河湾、联合至双虹桥,也就是说,联合村是古道从怒山下到怒江再上南斋公房的必经之地。2006年,我和苏加祥老师在联合村吃了早饭,约11点出发,经过白岩、墩子地、大栗坡,晚上天黑才到双虹桥。也是夏天,沿途皆是望不到头的包谷地、甘蔗地和香蕉地,所走的路除了几段铺着石板的古道就是被牛踩得泥泞不堪的深坑。
沿途还经过户帕,户帕在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是远征军军需仓库。2009年8月11日,杨柳乡联合村党支书祁聪明报告,联合村户帕小组一农户在犁地时挖出几枚炮弹。中午,杨柳乡政府、文化中心、杨柳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来到户帕农户徐应龙家中见到了炮弹,上面锈迹斑斑,证明这些炮弹已经埋在地里很长时间了。
经核查,炮弹共有11枚,其中10枚为“八零”炮弹,1枚为“六零”炮弹,4枚炮弹触发器,在1枚炮弹触发器上有“八八式、2、五、十昭”等字,另1枚触发器上有“阪X7四十昭”等字。后来乡文化站的刘斌查阅资料后认为,日本的“昭和十四”,就是公元1939年,阪是指日本大阪,当时日军军工企业在大阪,“昭和十五”就是公元1940年。
当地群众说,当年户帕驻扎了很多远征军士兵,理由是户帕有3个出水井(泉眼),由于气候炎热,士兵把3个水井的水都吃光了。
事实上,1942年5月5日至8月,远征军36师108团在惠通桥消灭了偷袭怒江的日军700多人后,十一集团军71军、66军开始在怒江东岸各渡口等要地构筑工事、战壕与日寇隔江对峙。1942年8月至9月,在构筑工事、战壕中,绿竹寨离大沙坝渡口和双虹桥最近,各村寨男女老少齐上阵,男工轮换在各个选定的阵地上挖战壕,砍树运料、搬石头、抬土块、砌垛口、修隐体,有两个年轻人还在双虹桥以北的沙燕沟、小山、大腰、水塘洼、红岩、岩子头、哨房等地和战士们同吃同住,连续奋战了20多天,挖了近3公里的战壕和隐体。1944年5月,滇西反攻战打响,联合村民在北至缅嘎渡,南至双虹桥的10多公里防线上配合远征军。
在联合村一线驻守的主要是远征军预备二师、36师、88师各一部,户帕除了有军需仓库,还是远征军的前线指挥部。
原籍安徽省桐城县的老兵吴宗堂1942年5月4日后,随团部驻杨柳,他随部队在江边守防,八、九个月后,263团跟264团换防,吴宗堂到了蒲缥方家寨,师长胡家骥,264团回到由旺驻小保场,输送连驻团山村。这时二十集团军成立军械库,117军械库库长熊楚林调到该库当所长,同时到户帕村接收军民运送弹药,当时飞机运来的物资在杨柳平掌上空用降落伞丢下来,吴宗堂等接受后又将物资运送到前线使用。
打退日军后,部队全部撤走,剩下的弹药、降落伞只留4人守护,户帕守2人,臭水守2人。半年后,上级另派人来接管,但这时吴宗堂却成了编余人员,工资几个月领不到。后来他在杨柳乡马湾村麻麻寨自然村当农民,娶了妻子,盖了一间小房子,两人挖地种庄稼直至2021年去世,享年105岁。
我在二台坡碉堡射击孔眺望江对面,视野极好,正面的瞭望射击孔看出去就是烫习村,直线距离估计四五百米,烫习村驻守的日军刚好在射程之内。碉堡下面就是怒江。这样的设计妙处就体现出来了。杨柳乡党委委员杨剑清、隆阳区政法委驻联合村队长方鸿绪介绍说,这是珍贵的历史痕迹,杨柳乡正在做抗战江防遗址的调查摸底工作,为下一步的文旅宣传及文化产业做一些前期准备。
擦大钹,彝族文化的经典传承
8月14日,我们去联合村绿竹寨的时候,才进村口,就听到了铿锵激越地擦钹声,充满了大山的力量。是祁晓龙带着他的团队早早就在路口那棵巨大的榕树下等候了。他的团队成员最小的17岁是李豪章,还是保山技师学院学生。他们腾挪跳跃,身形在大鼓的节奏中行云流水,一个民族在大山里的坚守、传承、创造的特质在他们的身上得到极致体现。舞毕,祁晓龙带着9名彝族汉子斟上自烧的包谷酒,唱着祝酒歌,给我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在联合村的10个自然村里,绿竹寨是擦大钹的传统保留得最好的一个村。这要得益于祁晓龙的外公李科。李科是一位退休教师,从20世纪60年代就在联合小学当老师,退休30年来一直在村里挖掘整理流传在民间的彝族腊鲁支系的文化、钹谱(钹的固定节奏)、各类山歌调;指导村里的年轻一辈学习彝族打跳、打花棍、彝族武术、擦大钹等。祁晓龙就在外公的影响下接过了接力棒,他大学毕业回到联合小学当老师,后当校长,多年坚持做彝族文化的校园传承,学校里的孩子都受到了良好训练。现在擦大钹的年轻人,就是那个时候种下了彝族文化的种子。一直以来,绿竹寨的文化生活风生水起,女的跳舞、刺绣、打花棍、唱山歌,男的擦大钹,一座大山都被他们搅得云飞雾动。2013年,祁晓龙把绿竹寨最出色的表演者组织起来,组建了彝族擦大钹表演艺术团,他们是大山的灵魂舞者,把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积存的勤劳、勇敢、坚韧、智慧,通过擦大钹这一表现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