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南侨机工 (记忆保山)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侨领陈嘉庚先生。 高 黎 提供
侨领陈嘉庚先生视察滇西。 高 黎 提供
□ 王琨楼
说到陈嘉庚,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说到厦门大学,就人人皆知了,特别是现在还在读书的学子及家长们。厦门大学就是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
熟悉滇西抗战这段历史的人,只要说到南侨机工,自然而然也就会联想到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少年时赴新加坡随父经商。1904年,由于父亲企业破产,而立之年的陈嘉庚以菠萝种植加工业起家,并套种橡胶成功,创业有成,代还父债,在华侨社会中赢得信誉。而后,陈嘉庚以经营橡胶业为主,兼营米业、航运业等多种行业。
陈嘉庚是中国近现代史及华侨史上最著名的华侨领袖,他不仅是一位企业家和教育事业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作出了卓越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身在南洋,心系祖国。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启全面侵华战争。为支援国内抗日战争,陈嘉庚倡议组织了南洋地区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新加坡筹赈会”,将新加坡118个侨团凝聚在了一起。他本人每月认捐国币2000元,一直捐到抗战结束。
1938年10月,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的168名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召开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为主席。南侨总会发出的第一号通告指出“所谓全面抗战者,将精诚团结,举国动员,使处处抗战,人人抗战,不致示敌以弱点,予敌以个别击破”。
抗战头五年,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华侨捐献达50余亿元国币,捐赠飞机、坦克、汽车、药品,筹建制药厂,极大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现在就要说到本文的主题了,那就是在滇西抗日战争期间赫赫有名的“南侨机工”。
“七七事变”后,大片国土相继丧失,日军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并迅速攻陷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地,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也先后陷落。这不仅摧毁了中国本来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还堵死了国际上援助中国的海上通道。
在此紧要关头,1937年8月的南京最高军事会议上,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向民国政府提出建设滇缅公路的计划,即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公路。这样,来自海外的物资都能在相对比较安全的缅甸港口仰光上岸,通过公路输送到全国抗日战场。
鉴于全国抗日战争的需要,民国政府同意了云南的方案,并于1937年10月与云南省政府一起确定了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腊戌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仰光这一路线,限期一年内修通。
1938年,滇缅公路完工。这条偏居西南的公路,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动脉。当时,有数万吨军需品囤积在缅甸的仰光、腊戌、曼德勒等地急待运回。各国援华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物资也需火速运到国内。
为尽快将境外的大批军用物资抢运回国,需要几千名技术精、不怕苦的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技工。然而,当时国内有经验的卡车司机及汽车修理工奇缺,临时培训又来不及。民国政府于1939年初,急电南洋“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请代为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同时派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事人宋子良专程去新加坡与陈嘉庚先生面商此事。
陈嘉庚立即召开南洋总会专门会议,以“南侨总会”的名义于1939年2月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
为通告事,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机修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有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处华侨筹赈总会或分支各会接洽,并注意下列条件方可:
一、熟悉驾驶技术、有当地政府批准、初识文字、体魄健全、无不良嗜好、年龄在40周岁以下20周岁以上者。
二、薪金每月国币30元,均由下船之日算起。如驾驶及修车兼长者,可以酌加。须在工作时,审其技术而定。
三、国内服务之地,均在云南昆明或广西龙州等处,概有安南入口,旅费均由各地筹赈会发给。
四、凡应征者,须有该地要人或商店介绍,知其确具有爱国志愿者方可。事关祖国复兴大业,迫切需要,望各地侨胞侨领深切注意办理是要。
从通告内容来看,为赴国难也是有条件的,在通告第三条中“无不良嗜好”,据华侨机工讲,尤其不能嗜酒,酒后驾车是危险的。
而第四条中的“须有该地要人或商店介绍,知其确具有爱国志愿者方可”,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请一家“铺保”即拥有一定资产的商号或工厂作保证,类似于“政治审查”了,实际上就是防止汉奸混入机工队伍,坏了抗日大事。
在严格筛选下,由新加坡华侨32人,马来西亚华侨48人的第一批志愿人员共80人,于1938年2月18日,在新加坡登上一艘法国邮轮经越南抵达昆明,这支队伍被命名为“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队”。
此后,半年内有15批机工相继回到祖国参加抗战。连同第一批在内一共有3193人,其中有4名女性。他们来自南洋各地,其中既有普通司机,也有富家子弟、工程师、学生等。
南侨机工抵达昆明后,分为六个大队派往滇缅公路服役,其中南侨司机1400多人,卡车1200多辆。其余的南侨司机则编入混合大队,与国内机工并肩抗日。南侨修理技工除一小部分随队担任抢修工作外,其余分配到芒市、保山、下关、昆明、贵阳、重庆等地汽车修理厂工作,大多数集中在滇缅公路服务。至此,在滇缅公路上来回奔跑的运输车辆,三分之一是由南洋华侨机工驾驶和维修的。
滇缅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河流,驾驶非常艰难,遇到陡坡,车如老牛拖犁,缓慢而行。再加上大山中的瘴气和毒蚊,许多机工患上疟疾,由于缺医少药生活艰苦,他们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身亡。更成问题的是,沿途没有宿舍和休息站,机工们要睡在车上,遇到抛锚就更糟糕,其艰苦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后,情况怎么样,会有些什么困难,一直是陈嘉庚关心的问题。1940年初,陈嘉庚派南侨总会的刘牡丹前往滇缅公路进行实地调查,刘牡丹回南洋向陈嘉庚先生就他所听到的看到的都作了详尽的汇报。
陈嘉庚先生听完汇报后,当即作出决定,一是在滇缅公路上设立七个停车站,每站建几个停车场,并为机工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二是南侨总会送给每位机工蚊帐、毛毯、工作服、卫生衣、运动鞋、奎宁等生活日用品及药品。三是致电西南运输处,建议在沿途设立机工宿舍和医疗站。
只可惜国民党当局不但沿途没有建起机工宿舍、医疗站和停车场,就是南侨筹赈总会寄给机工的慰劳品,蚊帐、毛毯、卫生衣、袂、鞋、袜和金鸡纳霜七样东西,大多数被国民党官员贪了去,只有少数三四件交给一小批机工。
陈嘉庚始终牵挂着机工们,1940年7月30日,陈嘉庚乘飞机到昆明,考察滇缅公路。在这之前的5月31日至6月8日,陈嘉庚访问了延安之后,于7月24日晚应国民党代理行政院院长、外交协会主席陈铭枢之约,到留法比瑞同学会礼堂演讲《西北观感》,实事求是地谈了自己对延安的良好印象。这让蒋介石很恼火,认为“对其受共党之麻醉已深,不胜惋惜”。
陈嘉庚要走访滇缅公路,蒋介石怕他“乱讲话”,欲派王泉笙及郑善政作“陪伴”,陈嘉庚得知后立即写信给蒋介石说:“谅必钧座恐余到西南宣传共产党,故派王君来监督。余所言乃据所闻所见事实,凭余良心与人格,决不能指鹿为马。”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西南运输办理不善,尽人皆知,在新加坡曾多次函电军委会,未悉可达钧座否?”这封信寄出后王泉笙便没有到昆明来。
7月31日,陈嘉庚到西南运输办事处访龚学遂,了解滇缅公路运输情况和华侨司机服务及待遇改善情况。到大理后查知南侨总会赠送的衣服、鞋袜、蚊帐,“多领不足”,返回昆明后与龚学遂谈改革滇缅路运输管理的意见。
8月9日,陈嘉庚到西南联合大学演讲《西北考察之观感及南洋侨胞之近况》,报告南洋华侨人数、义捐、抵制诸项努力,及教育、经济情形,并略述抗战之乐观,勉励学生勤学节约、挑起建国重任,“无论个人、社会、国家、事业的发展全赖‘忠诚信义’四字” 。
时隔四个月后,即1940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陈嘉庚再次到云南,经昆明、下关、楚雄、大理到保山,对功果桥和惠通桥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滇缅公路上,每次遇到道路转弯太急、路面太狭窄,或是凹凸不平之处,陈嘉庚都会下车查看,并记录下来。跟两位随行工程师商议,再次提出在全路应设七八个中途休息站,并在各休息站建立宿舍、食堂、停车场和修理站等。
当得知有一名华侨机工无辜被运输处关在黑房里已三天,受尽虐待,陈嘉庚非常气愤,心想我号召人家回国服务,想不到竟有这种令人痛心的事发生。立即拿出五十元给这名机工买衣服,并交一千元给随行的侯西反,要他在返回昆明的沿途中,到医院慰问华侨机工,每人赠二十元。
在《南侨回忆录》中,陈嘉庚写道:“昆明龚主任前次应承,改良运输三件事,准在一个月内各站实行。余此回沿途所见,仍旧腐化绝无改革一件。”
返回新加坡前一晚上,在芒市与“中央两委员,及保山运输主持人等开会”,细数了滇缅公路上及西南运输处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改善路况,车子无统一牌号等,指出“西南运输两年间,置新货车三千辆,现仅存可用者不上一千辆,每辆平均仅用六个月而已,此完全因管理无方所致。”又说:“南洋华侨募捐款项,多由零星凑集,如百数元,或十元八元一元两元,辛劳工作积少成多,非是向资本家一呼便集之容易措办。而彼辈公务员,则视若泥沙,上峰复委任不晓事、不负责之私人主持此抗战重要之军运,可胜叹哉!”
陈嘉庚两次回国考察滇缅公路,对国民政府在管理上的混乱和官场的腐败忧心忡忡,但存在的问题还得解决。12日到达缅甸仰光,为使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工作得到确实改善,他指定庄明理为南侨总会常驻滇缅公路代表,留在仰光工作,并嘱咐庄明理办几件事:(1)滇缅公路狭窄陡险的地方要修;(2)购置五百辆货车;(3)修路所需之柏油国内很缺,由南侨总会供给,民工由西南运输处负责组织;(4)由南侨总会出钱,由庄明理在仰光购买一批保养洗刷车子用的工具:如水管子、打水机、铲、刷等回国。
即便是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又遇到这样贪腐的政府,南侨机工还真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一心报国。从1939年第一批机工回国开始到1942年5月5日滇缅公路中断,近3200名南侨机工毫不退缩,他们和6000多名国内卡车司机与机修人员一起,日夜不停地奔波,为祖国输送抗日物资45万吨,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滇缅公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然而,民国政府对于南桥机工却是“卸磨杀驴”“过河丢拐棍”。
1942年5月,惠通桥被炸毁,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大多被西南运输处遣散,这些舍生忘死,回国参战并且屡建功勋的人瞬间成为无人过问的无业游民,生活困顿,有的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1943年9月,陈嘉庚派员赴下关、大理开展收容难侨工作。同时,在昆明设立了一个机工招待所,使那些途经昆明或暂时无家可归的南侨机工有暂时栖身之处,并让他们进行多种技能学习,易于寻找工作。
1944年,中国远征军大反攻,南侨机工们又走进他们熟悉的驾驶室,运送远征军到前线,参加滇西反攻战,在攻克松山、腾冲等战役中,一些机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侨机工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谁也没想到,抗战胜利了,机工们顺利完成任务,该复员回家与亲人团聚了。可是,忙于打内战的蒋介石对机工的复员要求不予理睬,机工们仍然流落街头。
1946年6月,陈嘉庚在吉隆坡召开了“支援华侨机工复员大会”,并派出大批船只前往国内接应。1946年10月26日,第一批南侨机工和眷属421人,由昆明经广州出境踏上归途,第二批156人和第三批306人分别于11月15日和29日起程。至11月,共有1126人返回南洋,千名机工返回了侨居国。留在国内定居的有1072人。另有1028名“南侨机工”牺牲了,永远留在了滇缅公路上。
1955年10月,陈嘉庚再次回国,开启了他的“祖国万里行”。主要考察云南、贵州两省,重点了解民族工作。回新加坡后发表了《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文章,认为两省都是多民族省,对新中国民族政策深有体会。认为新中国提出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当家作主实现区域自治甚为赞叹,为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建设感到自豪。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