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戏曲进乡村” 文化惠民生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演职人员合影。王瑾晖 摄 )
8月以来,隆阳区“戏曲进乡村”活动的文艺工作者们顶着高温酷暑穿梭在村村寨寨,奔波于大街小巷,把30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盛宴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让一个个优秀的原创文艺作品沉到基层,落到群众心中。
潜心编排,打造人气文艺精品
为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与需求,隆阳区文化馆在节目编排筹备过程中精心搭配节目内容,关照到老、中、青、幼不同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同群体对演出的期待。
节目筹备中,隆阳区文化馆将节目内容的丰富性作为一个重点来落实,最终为观众准备了一份集京剧戏曲、小品、说唱舞蹈、花灯歌舞、民族歌舞、歌曲独唱、快板说唱等节目为一体的节目单,让“戏曲进乡村”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为了给观众奉送“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具有保山特色、隆阳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文艺节目讲好保山故事,演职人员在前期筹备中多次深入乡村采风,将本土元素融入节目中,创作了花灯歌舞《山高水长,好在隆阳》、歌舞说唱《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小品《一碗稀豆粉》、混声小合唱《春暖司莫拉》等一批极具本土特色的作品。同时,通过戏歌《情怨》、戏曲联唱《苏三起解》《倒板桨》《梨花颂》、京剧演唱《智斗》等优秀戏曲节目,让观演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惠民,送戏下乡“艺”起成长
隆阳区文化馆打破传统的文化阵地服务模式,通过“戏曲进乡村”活动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入乡村、深入院坝,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戏曲进乡村”活动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支持。演出活动每抵达一个乡村都能吸引众多群众的围观,当地群众闻声而来,有在家门口观看的,有在阳台上观看的,还有很多是从家里自带小凳子出来观看的。
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占比较大的乡村,许多儿童的闲暇时间被手机占据。“戏曲进乡村”活动让孩子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去接触不一样的娱乐文化生活。阔别已久的老人们相约家门口,一边看大戏,一边聊家常。演出结束后,许多老人围着演员不肯离开,深情地握着演员们的手表达着期待下次再来的想法。
“在一些演出的对接过程中,当地的群众文艺团体也表达了积极参与活动的意愿。为此,我们特意在节目中安排了本村本乡的表演环节。一方面满足了大家积极参与群众文艺活动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群众参演节目筹备排练的指导,提升当地群众文艺表演的水平,活跃当地群众文化活动氛围。”隆阳区文化馆馆长宋艳表达了“戏曲进乡村”的另一个收获,“我们也会通过活动与乡村文艺团体建立长线联系,便于长期对农村文艺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和帮扶。”
送到家门口的大戏,不仅发挥了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作用,还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励大家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俯身沉心,德艺兼备情暖山乡
为克服人手不足,专业演员缺乏的问题,“戏曲进乡村”演职人员常常身兼多职。舞台上,他们是全心投入演出的耀眼明星,舞台下,他们化身为秩序维护员、搬运工、音响师、灯光师。每场演出结束后,男演员拆卸灯光、音响,女演员们则收拾道具和服装。
很多时候,“戏曲进乡村”活动一天要辗转3个乡镇,完成3场演出。在蜿蜒崎岖的山路间转场让很多演员疲惫不堪,但他们从不抱怨、不懈怠,只要上台都展现出精神饱满、活力四射的状态,用心对待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演出,演绎好每一个角色。从艺30余年的隆阳区文化馆副馆长、文工团团长刘红不仅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更是演出的台柱子,在山路上转场对于有眩晕症的她是一种煎熬,但每次她都咬牙坚持,抵达演出目的地后仍全力给观众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8月以来,“戏曲进乡村”的队伍已经走进了板桥镇秋山村,金鸡乡甫家村,瓦渡乡瓦渡村,水寨乡水寨村、摆菜村,杨柳乡阿东村、鱼和村、河湾村,青华街道廖官社区、四方社区、马官社区,兰城街道田心社区、王官社区,九隆街道新华社区、黉学社区,永昌街道文昌社区等村(社区),送上了30场演出。2024年度,隆阳区文化馆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108场“戏曲进乡村”演出。
周立娇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