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碧玉清溪气自华——解码高原水乡玉溪的文化自信样本
来源: 新华社 阅读:
滇中腹地,碧玉清溪,人文荟萃,物产丰饶。
这里是玉溪。它因水而得名,取清流如玉之意。
云南省玉溪市城区景色。(受访者供图)
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滇青铜工艺的代表作“牛虎铜案”、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这些“宝藏”,孕育了玉溪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山水情怀,赋予了玉溪包容大气、和合共生的人文气质。
今天的玉溪,传承文化根脉,厚植生态绿脉,正谱写自信自强、绿色发展、民族团结的新时代篇章。
拳拳报国心 殷殷爱国情
金秋开学季,巴黎奥运会皮划艇冠军刘浩回到玉溪,为家乡的学子带来开学第一课。
“登上领奖台,看着五星红旗升起,听着《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我泪流满面。”刘浩的话,沸腾了玉溪一中,“国歌的曲作者聂耳就是玉溪人,他为国放歌、为民呐喊的精神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
9月8日,巴黎奥运会皮划艇冠军刘浩为玉溪一中学生上开学第一课。(受访者供图)
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聂耳在遭到追捕、辗转日本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创作。在他短暂的23年人生岁月中,共写出40多首音乐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把“中华民族”四个字谱进乐曲,“前进!前进!前进!进!”成为时代最强音。
个体命运从来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爱国”“报国”始终是一代代玉溪人鲜明的精神底色——
从直言敢谏的明代言官王元翰,到政绩卓著的清代名臣赵士麟;从冒着被贬风险举荐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先驱朱嶟,到写下抗战史悲壮一页的滇军将领唐淮源……他们或以担当名垂史册,或以气节感天动地。
云南省玉溪市的小学生代表在纪念聂耳诞辰110周年活动上向聂耳雕像敬献鲜花(2022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拳拳报国心,殷殷爱国情。家国情怀厚植在玉溪的气质中。
位于红塔区的大营街汇溪记忆展览馆内,两瓶抗战时期的“百宝丹”吸引了人们目光,这背后也有一段爱国故事。
“百宝丹”被誉为“伤科圣药”,是云南白药的前身,其创制者为玉溪人曲焕章。1937年,滇军第60军开赴抗日前线,曲焕章拿出3万瓶百宝丹送给这支抗日军队。1955年,曲焕章的家人无偿向国家献出秘方和技艺,后被列为国家保密级配方,更名“云南白药”。
缅怀先辈,汲取力量。
近年来,玉溪保护传承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如今,玉溪市各类合唱团有800多支,人们以聂耳音乐周的形式,纪念这位人民音乐家;聂耳纪念馆、“南疆丹娘”孙兰英烈士纪念馆、曲焕章白药文化纪念馆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阵地;红色音乐课堂、“沿着聂耳的足迹前进”思政课,受到学生喜爱;常态化举行“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每场都会吸引近千市民参加……
人们在云南省玉溪市聂耳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聂耳故乡看升旗,让人心潮澎湃。当国歌响起,我边唱边流泪,我想这就是祖国的凝聚力。”昆明游客李晓霞说。
植生态绿脉 育山水情怀
起伏的高原、温润的气候、连绵的群山、奔涌的溪流、静谧的湖泊,行走在玉溪,到处都能感受到这个美丽城市蕴藏的勃勃生机。
5亿多年前,玉溪就有了生命。这里有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的亚洲唯一化石类世界遗产澄江生物群,其中“凤姣昆明鱼”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玉溪市文旅局副局长陈泰敏说,足见这里自古以来就“宜居”。
微风吹拂,万顷琉璃荡漾。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就在玉溪,其蓄水量是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
数百年前,明代状元杨升庵曾赞美抚仙湖“天然图画胜西湖”,旅行家徐霞客也盛赞它水“最清”。
9月20日拍摄的抚仙湖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
牢记总书记嘱托,玉溪常抓不懈实施护湖行动。环湖截污、生态搬迁、入湖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护湖成为玉溪人的行动自觉。如今,抚仙湖清澈如镜,水质常年保持Ⅰ类。
在入湖口,涓涓清流缓缓流入抚仙湖。周边是超3000亩的湿地公园,游人在蓝天白云下打卡拍照。
“老一辈常说抚仙湖是母亲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她,只有湖好,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36岁的李晓冉在湖边开发旅游新业态,“目的地婚礼”“落日音乐会”受到年轻人喜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守护山水,呵护生物。在玉溪,有亚洲象北移南归的温暖之旅,也有哀牢山猿啼鸟鸣的自然之音。哀牢山是我国生物物种基因库之一,从山麓至山顶,每天都有近百名护林员巡护。去年以来,观测西黑冠长臂猿的护林员李伟欣喜地发现,长臂猿种群数正稳步提升,他的一对“好友”已经有了孙辈。
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2021年8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如今的玉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愈发动人——在绿汁江畔,滇铜老矿区“易门铜矿”成为凝固历史的工业遗产地;在新平县“花腰田间”,人们体验着割稻子、抓泥鳅等古老农耕文化;在哀牢山和元江干热河谷,智慧化系统让生态保护更精细……
近年来,勤劳的玉溪人精耕细作,闯出一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易门县野生菌一上市,就吸引来老饕尝鲜;口感细腻的褚橙、香飘中外的华宁柑橘、汁多酸甜的澄江蓝莓……玉溪的“土字号”“乡字号”,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湖、山、林、田、村、城和谐相融,映照出玉溪人的山水情怀。
家风耀古今 “和合”传万里
玉溪人看重“家”与“和”。
古建静谧、书香馥郁。走进有1200多年历史的通海古城,大量传统民居保存完好。脚下青石路,抬头木屋檐,家家有盆景,户户挂楹联。
在通海文庙厚重的大照壁上,“礼乐名邦”四个大字如斗。题写之人是清乾隆年间通海县令朱阳。
据载,朱阳上任三月,衙门冷冷清清。为一探究竟,他乔装私访,发现有八位手持旱烟袋的老人,为两个老乡排解纠纷。后两人言归于好。朱阳又私访几处,所见都是讲文学、习礼义的文明气象。他将此上报朝廷,乾隆看奏后连声赞叹:“真乃礼乐之邦也!”
历史佳话传颂至今,礼让和谐之风早已融入玉溪人的血液中。
9月19日拍摄的通海古城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者湾村是远近闻名的“书画之乡”。77岁者湾村村民李廷发家的照壁上,有一个大大的“和”字。“‘忠厚和睦’是我的家风,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做厚道的人。”李廷发说。
在者湾,村小学每个班每周都有书法课;一些农民早晨扛锄下地干活,晚上提笔泼墨挥毫。不少村民的字画、书签、纸扇在各种展览上被买走。“文化立村,文化育人,者湾人耕读并重,自带书香和墨香。”者湾村党总支副书记刘艳说。
“和”也是玉溪各族群众和睦共生、和美生活的写照。
在玉溪,千百年来,汉族与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花街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哈尼族的十月年……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狂欢的海洋,更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聚会。
玉溪傣族姑娘走在田间。(受访者供图)
白白细细的米线是玉溪人最爱的美食。今年春节,“玉溪米线节”火爆出圈,在这个长达81天的节日里,当地人和游客吃掉了近20吨米线。
“米线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即便身在异乡,玉溪人也会赶回来。”玉溪市红塔区博物馆馆长白光祥说,“一起过节、一起吃饭、一起做活、一起闯关,各民族就像一家人,休戚与共、和和美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曾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牢记嘱托,玉溪着力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建设互嵌式社区环境,扶持民族地区土特产,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共美之路。
从历史中走来,在团结中发展;赓续文脉,书写华章。玉溪,正在建设绿色、和谐、宜居城市的新征程上绽放华彩。
记者:李银、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