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土地的秘密 ——全省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塘村党支部书记段兴禄的故事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徐霞客提到的石房洞山就是云岩寺后面的山,老百姓俗称大尖山。石房洞即云岩洞。腾冲是徐霞客“砸锅卖铁”也要去的地方,就是因为攀登大尖山把仅有的盘缠都搞丢了,“退石房洞扒山,手足无主,竟不知抛堕何所,至是手无一文。乃以褶袜裙即夹衣袜子裙子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 范南丹 摄
段兴禄(左)与张啟聪在附子地上。.
青储饲料加工。
段兴禄(右)与白体文在生产线上查看茯苓干燥情况。
刁丽俊 文/图
明光是个好地方。
明光镇在腾冲市北边,与缅甸接壤。明光河清澈明亮,薄雾在晨光中渺渺上升,金色的稻谷安静一片。边境线的偏远恰是徐霞客当年寻访的理由。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四月二十七,徐霞客自滇滩至明光途中,被石房洞山之险峻吸引,不顾危险探寻山上岩洞。攀山时历尽艰险,发出了“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的感叹,并丢失身上仅余之三十文钱,后在南香甸(今辛街)悬售绸裙得钱,饭后上云岩寺,赞“不意殊方得此神构”之阁。夜宿李老家,于次日往界头。
我们从明光集镇到中塘村的途中,一簇簇紫色的花出现在田地里,有点耀眼,也有点魅惑,同行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花,等到了村委会,村支书段兴禄说:“那不就是附子花嘛,当地叫小乌头,是我们种植业中的一种。”他接着说:“药材种植是我们近两年的新产业,茯苓,附子,广木香,党参,真让人惊讶,我们的土地竟然这么适合这些药材生长,老百姓在土地上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是吗?一路上我们都在拍仙境一样的美景,讨论说这样不受打扰的地方,老百姓除了种水稻种包谷,还靠什么增加收入呢?答案说来就来了。
中塘村过去做木材生意的人很多,也赚了钱,他们走南闯北,有人脉,有路子,也善于思考。2022年,正是疫情期,段兴禄看着昔日忙碌的老板们都闲了下来,就琢磨着把大家都请到一起,商量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大事,之前外出务工经商的来了,在家的产业带头人来了,大家都结合自己的强项献计献策。白体文一直做木材生意,因为有四川朋友做茯苓加工销售,前些年就利用自己有大量做不了料子的废弃木材(茯苓孢子首先要种在松树上)种植茯苓,已有一定经验和收益,他就提出可以领办茯苓种植。张啟聪也因为有朋友在宾川种附子获得成功,他去宾川考察后,2021年就开始种附子,效益也不错,他愿意领头附子种植产业。然后张春虎领头种植党参,张春龙、张春映领头种植广木香。
就像一场英雄会,段兴禄带头成立了中塘村农民合作社,结合优势强项,社员按比例入股。重点项目有种植、养殖、青储饲料加工厂。
经过两年的发展,中塘村茯苓种植已达2400多亩。白体文1户就有170亩(另种有60亩红薯)。茯苓是一个高投入高价值的产业,亩产值正常情况下可以到17000多元。白体文最初是用中科院培养的孢子做菌种,每年买一次(种一次可以收两次)。去年,为避免从北京到腾冲长途运输的不安全因素,白体文请了技术员来中塘自己生产菌种,其他种植户的菌种也由白体文提供,同时承担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在村委会做好土地流转等服务工作,白体文尽心尽力的帮助下,中塘村已有40家农户跟着种,如杨根长种了60亩,总产值100万,杨根常种了50亩,产值90万。
在明光民间有一个谜语:“盘我者吃死漏肉,装我者高房大屋,用我者穿红穿绿,吃我者百病消除。打一物——茯苓。”
这个谜语,更增加了茯苓的文化底色。
张啟聪曾经当过村里的森管员,对植物属性有一定了解。附子每年12月种,晚一点的拖到次年1月种,8—10个月就可以收。他自己种了40亩,不仅带动中塘村60户村民种了600亩,还带动旁边的东营、麻栗两个村种了200亩。关键是附子不费事,挖出来抖抖泥,宾川的老板和丽江一家药厂公司就拉走了。2023年价格好,1吨卖到12000元,今年价格有回落,1吨8000—9000元。亩产1.5吨,每亩成本(包括种子、租地费、人工费)控制在3000元,农民还是有账可算。
场面最大、涉及农户最多的则是青储饲料加工。全村有400户农户参与。过去,包谷收完,大家就看着秆子发愁,拉回去,费时费力还没地方装,站在地里又影响下一季栽种。现在,带包谷的全株每吨卖360元,空秆卖220元,只要拉到加工厂就可以变成钱(全株每亩收4吨、空秆每亩收2吨)。
10月29日段兴禄带我们在加工厂参观的时候,一车车包谷秆摆满了院子,农户手脚麻利地粉碎自家的秆子。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满足当地养牛的需要,还大量外销,去年总产4000吨,今年已产2600吨。
青储饲料加工厂旁边是白体文的茯苓生产线。挖出来的茯苓帽子大一个个堆在一起,许多妇女在去外皮做初始加工。茯苓一部分未做任何加工就拉出去,一部分在生产线上切块烘干拉出去。看着这样热气腾腾的场面,我不禁感叹,不走进真实的场景,谁会想到在那云雾缥缈的美景之下,或者在我们拍摄到的美轮美奂的照片里,会隐藏着这样的乡村图景呢?勤劳、自立、心怀希望。这正是当下我们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边境线的苍茫群山之下,还有成片成片的工业辣椒种植基地。段兴禄说中塘村有24000多亩土地,适宜种植的就有11000多亩,只要你足够勤劳,土地就会给你回报。前两年,因为工业辣椒价格好,每公斤可以卖到10多20块,产量也高,亩产可到1000公斤,村里就发展了980亩。今年价格有回落,每公斤7块,下年村民的种植面积可能会有所调整。除了工业辣椒,合作社还给敢于尝试新产业的人大力支持。比如引进一家公司种植水果椒,黄的、红的水果辣椒一样圆嘟嘟煞是好看,也好卖,一个就有6—8两,咬一口脆生生、甜蜜蜜,维生素特别丰富。目前种植的40亩主要销往省外及老挝、泰国,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因为产量高,1亩可收5吨,这个产业可以再扩大种植面积。
中塘村有1308户6200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诱惑,段兴禄很支持他们去闯荡闯荡,长长见识,增加收入,于是有2000人奔赴广东、福建、上海,候鸟一样按季节飞去归来。剩下的有相当比例的是50—70岁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就成为种养殖的主力。合作社这两年发展的中草药种植大约带动就业1700人。农村人勤劳,不到动不得的那天,都舍不得放下腿脚。田地里挖茯苓的、采辣椒的、割谷子的,都是身体依然硬朗的中老年人。
如果说中草药种植是近两年土地里的新成员,养殖则是每家每户沿袭多年的当家产业。养牛、养羊、养猪是传统养殖业,牛价好的时候全村每年养牛3000头,今年养了1800头,猪有4000多头(包括小耳朵黑毛猪),羊1400只。段兴禄说,农村嘛,鸡飞狗跳,牛羊欢叫,那才有过日子的样子。新鲜的事是合作社利用村里的沼泽地养了40亩泥鳅,年产值10万元。
多年的支部工作,让段兴禄对群众工作深有感触,他说,一个人富不叫富,全村人富了才叫富。有三至五个产业支撑着,让致富带头人、党员带动产业的发展,既带动了群众的务工,增加了收入,又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村里的工作都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不得到群众的支持,很多事都落实不下去。所以不断发现土地的秘密,不断探索农业产业的新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主动融入村里的各项事务中, 是村党支部努力的方向。
因为段兴禄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突出成绩,2024年3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为表彰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涌现出的饱含乡土情怀、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通报表扬了一批先进个人,段兴禄位列其中。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