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傈僳汉子的乡村振兴梦 ——记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文辉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蔡文辉是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傈僳族汉子。多年来,作为猴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他,和大家一起见证了村子从昔日的贫穷落后村华丽转身,成为边境少数民族先进村、幸福村。
干部眼中的“和谐苏”
沿着国道翻越横断山脉,国门新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进村道路平坦宽阔,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红旗飘扬。
“过去提起黑泥塘,个个都摇头。为什么?因为穷啊,山高林深,交通闭塞,一个月看不到几辆车,山脚下的大路都修到缅甸甘拜地了,我们村还是人背马驮。”国门新村,原名黑泥塘,谈到过去,蔡文辉打开了话匣子。30年前的国门新村,只有一条又窄又泥泞的羊肠小道。
蔡文辉带着记者查看草果产业情况。杨艳鹏 摄
1967年,蔡文辉出生在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这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傈僳族村寨。自幼目睹了家乡的贫瘠与落后,他的心中种下了要改变命运的种子。
1995年,正值壮年的蔡文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后来,他当选为猴桥村党总支书记,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誓要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迈向幸福。
那时,刚当上村委会主任的蔡文辉就拿着向上级筹措的3000元资金,带着村干部开始计划起修路的事。
一开始,很多村民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办成的事,毕竟用3000元钱采买修路所需的石料都不够,更别说还要备下占用农户园子的补偿金了。就在大家犯难时,蔡文辉主动表态:“只要能修好路,我家的园子随便占。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后辈过上好日子。”
面对资金短缺、村民质疑等重重困难,蔡文辉没有退缩,在得知他要主动让地修路后,村民们也纷纷松了口。就连靠着国家政策过上好日子的五保户都说:“走了大半辈子的泥巴路,我也可以和蔡支书一样让地修路,村子好,生活才有盼头。”
蔡文辉在巡护一线宣讲政策。唐雅蕾 摄
背着干粮、扛着锄头,就这样,蔡文辉一边四处筹措资金,一边动员村民投工投劳,硬是将那条泥泞不堪的羊肠小道扩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做到了全寨扩路占园不补钱,齐心协力促发展。
随后,蔡文辉又和村干部一起整合项目资金1.44亿元,实施道路硬化入户,改建扩建村卫生室和猴桥民族小学,建起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治理污水,整治人居环境,建设肉牛养殖场和鳟鱼养殖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工程。
人心齐,泰山移。2014年底,国门新村内通电,2018年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村内环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国门新村成为腾冲市第一批脱贫出列的贫困村。
猴桥镇镇长蔡文学对记者说:“蔡支书是我们傈僳族的‘和谐苏’(在傈僳语中为引路人之意)。”
路通了,心齐了,猴桥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他是村里的“拉低帕”
拨开密林云雾,地处猴桥村15.3万亩的林海之下,1.37万余亩的草果迎来统一采摘的黄金期。
经过多年的探索,蔡文辉于2015年带领村“两委”赴文山州学习考察草果种植。回来后,他积极与村民协商,在村里建起烘干房20座、烤箱1座,实现了草果本地烘烤和可长期保存的目标。
2023年,村里出现农户未等草果完全成熟就采摘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草果品质,还影响其在市场上的卖价。蔡文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着手带领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反复走访调研,认真研究,确定2024年全村的草果采摘时间为11月1日,免收2024年在村集体林地上种植草果需缴纳的10%承包金,村“两委”人员和驻村工作队员要协助农户做好草果地遮阴管护等事项,并将草果管护事宜写进了《猴桥村村规民约》。
国门新村蔡家寨村民小组。 董正东 摄
一直以来,蔡文辉把村情民意作为村子发展的航向标,积极探索发展致富新路子,带领本村群众先后发展了木瓜、重楼、红花油茶、山胡椒、蜜蜂、土猪、肉牛等林下产业经济。通过养殖、种植、烹饪、电脑、电工、刺绣、普通话等培训,提高群众的技术,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农村发展载体。
蔡文辉深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他结合猴桥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视农业、管好林业、发展牧业、保护渔业、提升企业、搞活边贸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和技术力量,推动猴桥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2022年,猴桥村积极响应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号召,成立了普么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15.6亩土地建成高端冷水鱼养殖场1个,养殖三文鱼2万余尾,建成并出租肉牛养殖场2个,养殖肉牛100余头,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2023年底,猴桥村探索股份制林场经营方式,示范种植山胡椒400亩,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此外,蔡文辉还鼓励党员带头开办民宿7家,农家乐11家,着力打造“国门党建+边境旅游”模式。
2023年,猴桥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734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79.5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4元。
近年来,为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蔡文辉带领村干部和村民积极探索电商直播等新兴销售模式,建成了猴桥镇第一个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电商直播的方式,猴桥村的农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直供模式。
国门新村村民蔡幸福对记者说:“蔡支书是村里的‘拉低帕’(在傈僳语中为大能人之意)。”
他是村民的“撮箕帕”
2021年9月,蔡文辉在采摘木瓜时摔伤了腿,医生建议住院治疗。此时,正值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蔡文辉仅休息了3天,便不顾医生家人的劝阻奔赴村委会,带病坚守在一线。
在蔡文辉的心中,群众的事无小事。村民窦文强、蔡文孝、蔡付广因危房改造资金不足而犯愁,蔡文辉得知后,毫不犹豫地为他们垫付了资金。他说:“群众有困难,我们党员干部就要第一个站出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他的带动下,猴桥村的党员干部纷纷行动起来,为群众排忧解难。除了危房改造,蔡文辉还关注村民的饮水安全、教育医疗等问题。
无论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还是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他都能耐心倾听、认真解决。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山林沟谷、村民家中。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经过共同的努力,猴桥村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的目标。
蔡文辉深知,只有紧紧抓住党的好政策,群众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理解政策,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和村干部一起与村民围坐在火塘边,用傈僳语和普通话双语讲解政策,解答疑惑。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也激发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2019年11月以来,全村推行火塘会议事制度。在木瓜飘香的傈僳寨子里,干部群众经常围坐在火塘边一起拉家常、讲政策、解矛盾、话发展,形成了一幅充满民族风情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如今,猴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猴桥村基础设施变好了,村寨环境整洁了,群众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红旗飘扬,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对于未来,蔡文辉信心满满:“只要跟着党走,路就不会错,这是我工作30多年的经验。”
猴桥村灯草坝的蔡秀英说:“蔡主任是我们的‘撮箕帕’(在傈僳语中为大好人之意)。”
多年来,蔡文辉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和首届中国云南“国门之星”称号,并被评为保山市“奔小康实干家”。猴桥村也先后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A级美丽乡村”等国家级及以下荣誉90余项。本报记者 黄宝洲 通讯员 唐雅蕾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